第二套人民币最大面额设计稿样历经八次报批的曲折历程 |
发布日期:14-05-28 09:45:51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中国印钞造币 作者:梁建 |
![]() 周恩来、陈云针对总行上报的方案,提出的关于第二套人民币十元券的意见。 ![]() 陈云批示“必须讲究纸质之统一”。 ![]() 第二套人民币10元券正面。 我国人民币从一九四八年底至今已发行五套。回顾五套人民币的设计历程,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最大面额的人民币设计,更是视其为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从第一套人民币最初计划由东北设计最大面额1000元券就可以看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这张由东北设计的当时最大面额的人民币最终没能赶上第一套人民币第一批的正式发行。从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党和政府便一直把这项工作提升到了国家高度。 以第二套人民币十元券(最初为一百元券)为例。作为整套币种中最大面额货币,从第一次上报中央审批到最终审定投入印制,历时五年,历经曲折,在整套币种中耗时最长。回顾整个过程,便可以充分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人民币大面额钞票的高度重视。分析其中原因,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大面额钞票的设计,主要是基于五个方面的考量。分析这些,既可对过去人民币设计工作有所总结,更可对今后人民币设计工作有所启示。 国家领导层对于体现国家形象的钞票设计高度重视 所谓钞票,有“国家名片”之说。从陈云果断否定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报批开始一直到第二次,就已经高瞻远瞩地确立了人民币设计高质量标准的基础,明确了人民币高质量追求的范本。 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经开始,整个印制形势从支援大军南下的超常规生产转变为有计划生产,印制行业全面压缩生产规模,生产任务量迅速减小。中国人民银行领导认为,借此时机提出币制改革、印制新版人民币正是时候,既可改变战时货币的种种缺陷,又可使几千富余工人有事可做。于是迅速在1950年4月26日上报国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现在开始制版,两个月可制成。”,“按照1950年的发行计划,七月份即可全部印制完成而有余。” 报告上报到中财委以后,主任陈云经过认真分析,作出批示:“此事应该准备,但仅仅准备,不能草率。必须讲究纸质之统一,图案之适当,颜色之配备,秘密符号之拟制,这几点为了防假。此外,票面之尺寸,票额大小,均须谨慎研究后才能决定,以后再经必要上级机关批准。请人行先集专家专门听取意见,俟有比此件所述办法更完备时,才作决定。请在三个月内准备好。”陈云的批示实际上指出了报告存在的严重问题:简单、粗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批评了原方案没有从全局考虑。提出要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制作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次设计报批方案总体上被否定。 1950年8月,经过认真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新币印制计划书》上报给中央审批。这是第二次设计报批。这份计划书较之三个月前的报告不断完善,可以说较系统、全面地就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印制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很快,中央作出批示:角券已无意见,可制原版,其他券别仍需继续研究修改。此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在陈云的要求下被纳入高质量设计轨道。这充分说明设计“国家名片”在党和政府心中的重要位置。 国家领导层对于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高度重视与审慎 1952年10月更改印制计划充分反映了国家领导层对于金融战线严酷现实的深度思考与沉着应对,反映出了国家领导层灵活多变的务实举措。 1952年10月27日,中财委主任陈云结合当时形势、经过再三考虑在写给毛主席、周总理并党中央的《关于新币的发行与印刷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更改各种主币面额的问题,主要是:取消五十元券、一百元券两种大面额钞票,暂不发行十元券(但仍需设计),增发三元券。陈云的理由是:人民币的设计,防伪是关键。鉴于目前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敌人捣乱破坏的现实严酷性以及目前我们实际能够达到的钞券防伪技术水平,应暂时取消发行大面额钞票,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中央采纳了陈云意见,决定更改印制计划,调整各种主币票面金额及主景图案。其中十元券(原一百元券)主景图案为:工农兵图案。 国家领导层对于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党和政府对于钞票主题思想的反复思考可以说体现出了国家领导层对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政治思考和思想主张。第二套人民币最大面额十元券工农主题的确定即是符合了当时的形势要求。这些从第五次设计报批到第七次设计报批的曲折历程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来。 1954年10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第五次呈文,将请苏联代印的已制好的新版人民币十元券图案样张上报给中财委,并说明: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工农兵图案所代表的政治性和整套规格没有变动,仅在工农兵三个人像的造型上稍加变动,使其更加显得精神,充沛有力。这也就是最早确定下来的工农兵主题方案。 陈云经过慎重考虑于当天作出批示: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作为钞票票面最应该突出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题,更加需要强调的是工农联盟的主题思想,因此,建议十元券正面主景图案由工农兵图案改为工农图案或者类似的主题图案。这是对第二套人民币大面额钞票主题思想方面最重要的改动。 1954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第六次呈文给周恩来总理和陈云、李先念副总理,上报修改后的十元券四种正面主题设计方案,并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其中的第一种方案是:以工农人物为主体,表示工农联盟,与全套设计稿配上很好。但问题是,现在中国还没有已经定型下来的工人、农民雕塑。因此,只能从原设计的工农兵图案中选取其中的工人、农民形象,加以修改而成。另外三种方案分别是:全国人大会场、工业化、和平主题。经过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意见——以第一种为宜,请求中央审批。陈云副总理原则上同意,指示第一、二种都可试制图样,请总理批示。周恩来同意陈云意见,提出:十元券正面主景主题以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中国政权性质为好。实际上肯定了第一种方案。 1954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第七次呈文给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说明:工农图景画稿系最近由中央美术学院同志重新绘制的,工人、农妇的形象较为真实、健康,但农妇的神情尚不够愉快,并感觉年纪稍大些,工人的目光及手指着前方的姿态亦感觉注意力不够集中。如采用此方案需将画稿上述各点加以适当修改,于明年一月下旬即可完成设计稿送请批示。周恩来总理阅后于年底作出批示:同意用工农图样,加以适当修改,力争早日送出。根据总理指示,中国人民银行放弃元旦休假,再次组织力量,按照工农联盟的主题要求,对十元券正面主景图案进行了修改。 国家领导层对于人民币设计继承与创新原则的准确把握 这些从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设计报批即可清楚地体现出来。 1951年5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上报中财委关于印制新版人民币的请示报告《新币准备工作报告》。报告说:根据1950年4月中财委对准备新币指示精神,即先后建立了新币设计组织,并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技术干部协助工作。关于票样设计,是研究分析了各国现行货币,吸取了苏联及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先进货币之特长,结合中国特征,在继承已有风格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创新,特别是在钞票的民族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报告对新版人民币全套票样的设计特征和风景进行了说明。随后,中财委做出批示:批准筹印新币十一种,正面图景系列中一百元券为:煤矿工人。五元券、十元券、五十元券、一百元券委托国外代印。对于全套票样,周恩来总理有一个批示:(元券整体)图样不是很好,以改下为好。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关于周恩来总理对于人民币设计工作的最早的文字批示意见。 国家领导层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实干精神 这其中,周恩来总理的每一次批示所体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典范之举,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推崇,高质量地做好人民币设计、印制工作。 比如:195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第四次上报修改后的第二套人民币主辅币全套票样。3月,周总理办公室来电转告总理指示:关于一百元券:票版图样绘得不如照片图案,其中:农妇年纪太苍老,要画的健康美一些。工人还好些。军队战士形象不够英勇,手里拿的还是美式卡宾枪也不妥当。3个人的模样像一个人,希望此图重绘一下。总之,图案可以用,就是绘得不好。作为一国总理,连士兵手中的枪都考虑得如此周到,可见其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精神。 再比如:对中国人民银行第七次设计报批方案的批示中,周总理对十元券正面主景图案的工农形象的修改意见主要有:农妇的神情不如工人精神,眼神要改,尤其是左眼,眼皮要往上撩;图章位置较原样高些,标准位置是否可以下来1公厘,将来最高位置达到样张那样;正边墨色发灰,较背边色浅,正面下方花边看起来好像发花;水文下边单线花边两边浅的少些。意见非常具体,细致到眼神的修改,可见周总理对人民币设计工作一丝不苟的重视程度。 1955年2月1日,十元券版样正式交付苏联。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公开发行。当天,发行了一分券、二分券、五分券、一角券、二角券、五角券、一元券(红色)、二元券、三元券(苏联代印)、五元券(苏联代印)。而此时,作为第二套人民币最大面额钞票的十元券正在苏联进入紧张的制版阶段。1957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9周年之日,第二套人民币十元券公开发行。 历时五年,历经曲折,八次报批,终成正果。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币设计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此而倾注的心血,更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人民币最大面额钞票的高度重视。抚今追昔,回顾历史,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人民币设计以及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