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泉工贸:成功的关键是依托上币品牌,继承创新并重,传播钱币文化 |
记者 遥石 上海报道:
早在1992年,上海造币厂(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前身)为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及体验市场经济冲浪的搏动,由当时的企业工会与职工共同出资,成立了三产企业——上海申泉工贸总公司。 20年前的8月18日,上海申泉工贸总公司正式成立,当时的公司注册资本不过100万元,年度实行主营业务收入384.5万元,利润总额99.4万元,净资产209万元。历经20年励精图治,改制后的申泉工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已增至919万元,2011年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9亿元,利润总额1.24亿远,净资产2.77亿元,20年间累计向股东派发现金红利3.11亿元。一串亮丽数字的背后,形成了辅助主业与多种经营“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记者采访过程中,申泉工贸上至高管,下至普通员工,在提及这二十年企业高速腾飞的原因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三个关键词:上币品牌、开拓创新、钱币文化。 “中国钱币收藏市场一直在变化,别人还在着眼于原有市场份额的时候,我们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团队早已走在开拓市场的路上。不断求新求变,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做大做强”申泉工贸董事长唐杰在分析企业成功经验时,认为勇于开拓的精神,使得企业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上屡有斩获。 从成立到发展,被打上了深刻的上币烙印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上海第三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上海造币厂作为沪上知名国有企业,成为重要试点单位,上海申泉工贸总公司应时而生。它成立的目标,第一为职工福利服务,第二是为改革试点做配套服务,作为今后人员流动的蓄水池,第三是为集藏者提供优质的收藏品服务。 二十年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回首申泉工贸早年的创业,老申泉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艰苦”。“申泉起步时真是一无所有,蜗居在上海造币厂大门边的二层小楼上办公,用的桌椅、橱柜都是从厂里捡来的。那时有限的资金要买土地,建厂房,添设备,开门店,用来扩大生产和经营,生活上能将就则将就。回顾那个阶段,好多老领导,老前辈,发扬勤俭创业的精神,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才打下了这份基业。”申泉工贸“老法师”这样描述申泉的初创阶段。 越磨砺,越锋芒!或许正是艰苦的物质条件,培养了申泉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和果敢敏锐的商业意识。纵然道路再艰难,申泉人也义无返顾。没有理论可供指导、没有经验可供参考,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困境和磨难中,他们在思考,在寻找,到底什么才是申泉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他们找到了,正如唐杰董事长说的,“申泉是上币公司市场型产品的销售公司,这是我们的企业定位。依托上币公司,营运好上币品牌,是我们的使命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从成立到发展,申泉都被打上了深刻的上币烙印。成立之初,母体上海造币厂给予了必要的支持和扶持政策,使申泉得以顺利起步并逐渐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母体公司的品牌、技术、设备、人员等优势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包括企业主业之一的加工制作完全依托上币这个招牌而展开运营。其时申泉没有自己的新产品开发设计的专门部门,几乎所有新产品(包括客户加工产品)的开发、设计、制模等工作,都是由上海造币厂设计制模部承担。同样的,申泉工贸的决策者们也正确地选择了坚持立足上币,服务上币,努力搞好主业经营,树立上币品牌形象,积累无形资产,逐步进入社会市场的经营方针。申泉公司的全体员工,带着母体的烙印,握紧拳头,战胜了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转变观念,面对困难与挑战,踏着坚定的步伐迈向创业之路。 “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申泉工贸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上币公司始终是申泉的坚强后盾,从成立到发展,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管理体制、产品开发生产都是如此。申泉发展依托上币,上币的品牌推广也在依托申泉工贸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桦在以“感恩•回顾•展望”为题的申泉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这段发言,明确描述了申泉与上币的关系。母亲给予了孩子生命、成长的土壤和养分,孩子的成长和强大也带给母亲最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 守望传统,锐意创新,申泉这二十年 据申泉工贸支部副书记陆雨水介绍,申泉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至1997年,为创始积累阶段,其时的产品几乎全都是走大众路线的铜质纪念章,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100万元可以拉上几卡车的货”;第二阶段是1997年至2004年,为调整适应阶段阶段。进入1997年,人民银行、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国家几大部委联合发文,整顿邮币卡市场,对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活动产品了非常大的影响,销售额一落千丈。在这阶段,申泉人学会适应市场,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随着产品结构也调整也带来了客户结构的调整;第三阶段是2004年后,内部经过整合后,企业面貌和市场营销出现了根本变化,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贵金属衍生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产品也从一般性工艺品向艺术精品转变,逐步以黄金白银等材质为主的贵金属衍生产品为主。 申泉工贸这二十年,守望传统,锐意创新,始终贯穿发展主线。唐顺林总经理告诉记者,申泉的经营班子,基本上都是以老上币人、老申泉人为主,非常的敬业,对市场脉搏把握很准,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建立了很好的人脉关系。做事就是做人,经营者有良好的经营信誉,也就能为申泉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事就是做人”,一代代的申泉人,就是秉持着这样最传统的理念在开拓,在前行。 守望传统,这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精神基础,但是如果一味陷入等、靠、要的思维惯性,只是围绕主业做文章,希望从主业那里分得一杯羹,文前那一串亮丽数字,2004年后腾飞的八年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只有创新,才有未来。申泉工贸的创新也包括四个层面,理念的创新,战略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 有了理念,就要落实到战略。上币公司总经理童维纳推荐了一本书带给申泉人新的启迪,那就是由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于2005年合著的《蓝海战略》。该书中指出,蓝海就是代表未知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创全新的市场的企业战略。申泉工贸总经理唐顺林和他的团队在读完该书后深有感悟,大胆提出申泉工贸的“蓝海战略”。唐顺林的思考路线就是,大家都做生肖,我们也做,但是控制地做,不在红海里面斗,而是要闯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运用上币的技术资源和品牌优势,主动引领开拓出全新的市场。 战略的调整,必然带来制度和产品的创新。良好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再有新的理念和战略,再有支持和动力,没有一支具有拼搏精神的队伍也无法取得成功,这是发展关键之内因。申泉人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背靠上币公司这棵大树,拥有国家级的技术设备资源和设计师团队,还要在企业内另外成立一支设计师团队,多少让记者有些意外。唐顺林总经理这样解释给记者听,上币公司的设计师团队的确都是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但是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完成流通货币和金银纪念币的设计招投标任务,无法完全满足申泉的设计要求。没有产品的支撑,就没有企业的未来,产品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设计,所以申泉大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师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共有七位设计师,其中包括曾成沪、赵樯等大师级设计师。事实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申泉的设计师团队已经得到了收藏者的广泛认可,和上币设计师团队形成很好的互充。申泉还非常重视设计师团队的学习培训工作,现在企业内部设立固定机制,每年安排设计师进行两次的采风,举办定期的培训活动,组织设计师参加各类钱币展览会以及艺术礼品展览进行现场观摩,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倾听收藏者的声音。申泉人一直认为,让设计师直接参与市场产品的竞争推广活动,是申泉能够实现飞跃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一系列的创新,最终带来的才是产品的创新,包括题材的创新和工艺的创新。上世纪九十年代,申泉工贸在题材开发方面就创作过许多辉煌:中国钱币珍品系列纪念章、国庆50周年贵金属纪念邮册、上海十大新景观,这些产品都曾经赢得众人争购,引起市场良好反响。进入新世纪,新产品的开发更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大铜章新品百花齐放,让上币品牌大铜章成为收藏者追逐的宠儿。在工艺方面,从早期的镜面凝霜、高浮雕,到后来的多边形、双色镶嵌、反喷砂、浮雕彩印,再到后来的隐形雕刻、激光雕刻、全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申泉人锐意创新的精神。随着市场营销部、设计师团队的成长成熟,申泉在产品上的创新步子迈得更大,上海大剧院,上海新八景,老上海风情等反映上海城市建设、民俗文化的经典金属艺术品,羊城八景系列、洛阳牡丹宝瓶型纪念章系列,等一些具有强烈区域色彩,反映地方文化形象的纪念章,打开了上币与地方政府强强联手的序幕。 “传承和创新是申泉不断发展的动力,继承优秀的精神传统、优秀的钱币文化、先进的工艺技术,从管理,制度,市场销售,产品设计制造等多方面不断在创新。这是申泉过去的二十年,也是未来的二十年。”唐顺林总经理这样说。 传播钱币文化,是上币品牌内涵,也是申泉企业文化内涵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创品牌,一流企业注重传播文化,我们不仅能提供更多样的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学会品牌营运的技巧,还能向社会传播更健康积极,富有责任和感召力的钱币文化。”这是申泉工贸董事长唐杰对于申泉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传播钱币文化,此言说来易,行来则难。申泉人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申泉的产品,第一要务就是求精致求美观。每一个新产品绝对不会仓促上马,只要有一点不满意,或者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都不会上马。产品开发的周期很漫长,从选题、设计、定稿、生产,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完美。以2012年的生肖蛇年系列产品为例,春节前就开始启动,春节后征集稿件完成,经过初选后,进入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专家评审组,经过专家审定才能立项,才能安排生产。如此漫长的开发周期,如此严苛的立项过程,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当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时,申泉人很肯定地说,只有精益求精的开发过程,才能推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准的贵金属衍生品,满足社会大众集藏、投资、礼仪消费的需求,收藏者的口碑和支持,才是申泉发展的基石。 钱币文化的宏扬,钱币工艺的发展,反过来也进一步丰富了申贸工贸发展的内涵。2012年,申泉再出“重拳”,在营销过程中进一步涵盖钱币文化的传播,比如将在拥有国内少有手工雕模技术的设计师曾成沪设计的作品上打上设计师的个人符号,以此作为亮点,促进收藏者认识手工雕模技术,认识金属浮雕的最原始工艺之美;从“上海申泉工贸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大铜章开始,申泉的产品不仅附有证书,还附有说明书,重点说明作品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等,在营销过程中培育收藏者的艺术素养,提升收藏者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金属浮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申’生不息,‘泉’心全意,党建引领,文化铺垫”书记王金荣这样和记者解释申泉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传播钱币文化,首先要了解钱币文化。申泉的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从定期开展的职工专业培训活动,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到丰富多彩的职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币章设计图稿作品展览,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申泉工贸,是真正意义上,将企业文化与钱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互为依托,水乳交融,在经营活动中贯穿主体文化,从主体文化中获取生命源泉。 书写申泉工贸跨越发展的时代新华章 “扬帆远航,激流永进,春华秋实,华章璀璨,风华正茂”,申泉人这样总结过去的二十年发展足迹。申泉人二十年的奋斗史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站住脚,就必须有适应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必须有一支精明强悍的干部队伍,一支甘于奉献的党员队伍,一支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职工队伍。申泉在成立之初勇敢地承担特殊使命,落地生根,辛勤耕耘,承担磨难。在商言商,追逐利润最大化被认为是企业的天性。但申泉在实现企业使命的时候甚至在发展的某些方面,必须弱化企业的盈利功能来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申泉人不断地告诉我,立足上币、服务社会、为中国钱币文化事业耕播、为集藏者需求服务----这是申泉矢志不渝的信条,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在企业发展与传播钱币文化使命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申泉一直没有放弃探索。特别近几年,申泉积极贯彻上币公司要求的规范、稳定、增效的发展策略,在规范运作,管理策略方面又取得了较大进步,进行合理定位和有效整合,构建了六部一厂新的组织框架,稳中求进,保持加工定制业务平稳增长,加大自主开发产品的研发力度,积极推广和维护上币品牌实践行蓝海战略,丰富营销手段和策略,不断推动上币自主开发产品的销售。 2012年5月,经过一年多的改制,上海申泉工贸公司正式改制为申泉工贸有限公司,使企业成为符合企业法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文化铸就申泉魂,扬帆启航竞风流,期待申泉工贸书写跨越发展的时代新华章,为我们带来更多值得传世珍藏的贵金属浮雕艺术精品,为我们的文化收藏生活带来更多的内容与惊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