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第三季外储或减少2% 令储备从美元分散趋势停滞
据路透社,全球央行第三季外汇储备规模可能出现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并令10年以来各家央行不断将储备从美元分散出去的趋势停滞,从而可能让欧元、澳元和加元失去一个关键支撑。
市场预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可能在明年开始加息,激励美元指数.DXY自7月开始加速上涨。从那时以来,各家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便开始从纪录高位回落。
再加上俄罗斯陷入危机,外界越来越担心,各个央行将不得不拿出更多储备用于阻止资金外流,以及防止本币贬值加剧通胀并阻碍外币债务还本付息。


RBC资本市场的分析师估计,第三季全球外汇储备较前季减少了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于12月底公布外储数据。
这相当于总额为12万亿(兆)的全球外汇储备减少了2,400亿美元,也是自2008年底/2009年初以来的首次下降。三分之二的全球储备掌握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手中,而多数为中国所持有。
“央行通常为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欧元和其他货币设定了固定比例,”纽约梅隆银行策略师Neil Mellor称。
“因此,如果总储备下降,就必须卖出欧元和其他货币,以便维持这个比例。10年来支撑欧元的外储多元化进程将会逆转,欧元将受挫最深。”
根据IMF数据,第二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例约为61%,欧元为24%。
在2013年同期这个数字分别是61.8%和23.8%。1999年在欧元发行伊始时,其比例为17.8%,但此后稳步上升,大多是以美元减少为代价。这期间,欧元兑美元EUR=上涨了近20%。
“过去,各国外储的被动多元化压制了波动性,提振欧元及高收益的G10(10国集团)货币,”瑞银汇市策略师Geoffrey Yu称。
“随着美国升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央行可能会更加忙于保卫本国货币、消耗外储。因此,资金流出中国,以及新兴市场外储普降或将成为常态。”
有影响力的参与者
在日成交额高达5.5万亿美元的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韩国和台湾在内的各国央行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参与者。但他们通常尽可能谨慎地进行交易,以便最大限度降低市场波动。
央行很少会调整所持有的储备构成,但由于官方利率接近零,流动性最高的货币如美元和日圆的回报极低,一些国家的央行已经将外储多元化,纳入高收益货币。
例如,俄罗斯央行已经稳步买入澳元AUD=和加元CAD=,截至第二季末,这两种货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总计为3.9%。但随着俄罗斯外储规模降至五年低点,此类需求将减少。
“近些年,积累外储的主要是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和尼日利亚,很明显他们在损失外储,并且将继续损失,”美银美林的固定收益和EEMEA地区经济部门主管David Hauner称。
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下降至3.888万亿美元,当季减少1,052亿美元。
“整体趋势依然是全球外储增长放缓,”RBC Capital资深外汇分析师Elsa Lignos称,“'循环至'非美元货币将不再是支撑其他G10货币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