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题材贵金属纪念币纵览(三)——论“辛亥革命”70周年金银纪念币的取材意义 |
发布日期:11-07-22 15:07:01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中国金币网 作者:陈丽华 |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银币重1盎司,直径40毫米,面额35元,发行量4000枚。同是纪念辛亥革命的题材,银币的设计手法与金币完全一致,但表现点则有所不同。银币背面图案的目光聚焦,是武昌起义之前半年的广州起义。而银币的正面图案,是一座孙中山立像雕塑。
孙中山去世后,为了表达追思,全国各地都建有孙中山雕塑,但“辛亥革命70周年”银币正面图案的表现手法并不多见。币面上的孙中山,伟人身穿大衣,内着中山装。右手拄着文明杖,左手插在腰部,两眼平视望向远方,神情笃定,目光睿智,有国家风云荡然在胸的英气和大气。伟人心中,恐怕也有“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感慨吧。 ![]()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银币正面图案
“辛亥革命70周年”银币的正面图案,相对循规蹈矩,画面的结构,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中间区域,又有左、中、右之分,上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形文字,很大气,也很庄重。下者为“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中文字样,很简洁,很凝练。中间区域,左侧是辛亥革命起义的年份“1911”,右侧为纪念银币发行年份“1981”,这种排列,有似紧随孙中山之后,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立在正中的,是旗手孙中山。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有意把雕塑孙中山做成仰视之状,也不是高仰之势,只是抬头可观的那种。这种角度,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过高,产生距离感,拉大了民众与领袖的关系。如果过低,则表现不了民众对领袖的敬仰之情。这种恰到好处的微仰,既掩饰了孙中山身高方面的不足,又把大家对领袖的敬慕情感表现了出来。
1981年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贵金属纪念币的第3个年头,此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贵金属纪念币选题,其涉及的面还相对狭窄。因此,果断地选择“辛亥革命70周年”,应该是一个大胆的拓展。“辛亥革命70周年”金银纪念币虽只有两款品种,正背面图共4个画面,且分别安排了4个图稿。但这种积极的做法,从一定意义讲,也是对过去淡漠“辛亥革命”的一种强力的补偿。
金币的背图,表现的是武昌起义场景。银币的背图,以广州起义为主题,表现视角,落在位于广州东郊的黄花岗72烈士墓上。
1921年12月,广州起义10周年之际,孙中山应邹鲁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作序。回想当年艰辛,孙中山感慨万千,“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正因为如此,他对广州对广州起义做出了高度评价:“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