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铜制贝币。赵忠格指出,币贝的起源是女阴崇拜的产物。
赵忠格收藏的明代铜鉴,背面有四幅男女房事图形。
赵忠格收藏的明版《房中术》读本。(作者:甄雪原)。
货币存在已有几千年历史,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更离不开货币,对货币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但货币到底从何而来?货币起源的本质何在?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各路学者众说纷纭。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法学家甚至说货币是法律的产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山西大同市钱币收藏与研究学者赵忠格最新提出:“钱币的起源始于女阴崇拜,而在中国古代长期延用的钱币上也反映着当时的性崇拜思想。”赵氏的这一古钱币产生说颇具新意,据了解在国内还是首次提出,令人关注。记者赶赴山西大同市,独家专访了赵忠格先生。
钱币的初始是性崇拜的产物
赵忠格现任职中共大同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成员,是山西省颇有声望的钱币收藏与钱币史学研究专家。
谈及“钱币女阴崇拜”新说,赵忠格介绍说,无论中国与外国都有以海贝为币的历史考证。可以看到,贝币的女性生殖器特征非常明显。在人类的初始阶段,人们对生育原理一无所知,不理解女人为什么可能生育婴儿,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绝对低下,人力是唯一的生产力,人类的繁衍被十分看重,因此女性女阴在原始社会也被异常崇拜。
赵忠格分析说,由于海贝壳与女阴外型的特征相近,就被当时有地位的原始人类作为一种推崇的饰物而挂在身上,以表明自己对女阴的崇拜或表明自己所占有的女性数量,以此来炫耀。那时候由于海贝的象征意义以及内陆地区的稀缺,已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后来又成为有价值的交换物。而到了夏商时代,海贝已正式被确立货币地位。史书记载,在出土的殷王“妇好墓”中,发现了上千枚海贝,说明当时海贝已不只是装饰物,而是一种重要财富了。
赵忠格进一步举证说,到秦朝时,钱币出现中间的孔,这个孔尽管有贯钱的功能,但从形态上还是具有女阴象征意义,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种反映。即便是在中国当代最权威的钱币学辞书上,古钱币这个中孔的专业术语仍然叫作“穿”,圆孔叫“圆穿”,方孔叫“方穿”。而钱币外延与中孔之间没有文字的部分被称作“肉”,这种称谓由来以久,这表明古人将性行为的想象融入到钱币中来,只不过这时已不再是女阴崇拜,而是男权思想的一个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