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钱币福建通宝之谜 |
发布日期:13-11-19 08:57:29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收藏界 作者:福建 叶伟奇 |
行使的通货,从此圆形方孔作为我国流通货币的基本形制被固定下来,并连续行用了2000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云南省、天津还铸造发行圆形方孔的“民国通宝”钱,四川大汉军政府也鼓铸了面文有“大汉”及“大汉纪元”字样的圆形方孔钱。同一时期闽军政府也铸造了圆形方孔的“福建通宝”背“省造二文”、“福建省造”背“二文”和“闽省通用”背“二文”钱,但仅见试铸样钱,未正式铸造发行。为何最后正式铸行的“福建通宝”钱会突然采用圆形圆孔的形制呢?这确实令人费解。笔者以为可能是受到晚清福建宝福局所铸“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圆形圆孔钱形制影响的缘故。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铸造有“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有孔铜钱,钱中间穿孔即为圆形(图5-8)。宝福局“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钱流通使用较广,一直使用至民国初年,受其形制影响,辛亥闽省光复之初铸造的“福建通宝”钱也采用圆形圆孔形制。
![]() 图5光绪宝福机制(正)
![]() 图7机制宣统宝福(正)
![]() 图8机制宣统宝福(背)
三、旗帜图案之谜。“福建通宝”二文币根据钱背穿右五色共和旗上横条纹数目多寡不同,可分为粗五条阳纹和细六条阳纹两种版别,即俗称的“五条旗”和“六条旗”版。其含义若何?有人认为“五条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六条旗”是汉、满、蒙、回、藏、壮六族共和之意。历史上根本没有六族共和的说法,此说大谬。其实,粗五条阳纹和细六条阳纹都是代表“五色共和旗”,只是对“五色共和旗”上五种颜色横条纹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一种以粗五条阳纹代表五色旗上的五种颜色横条纹,一种以细六条阳纹代表五色旗上五种颜色横条纹的六条边,以六条阳纹之间的五条阴纹代表五种颜色横条纹。 四、钱币面值之谜。“福建通宝”钱存世实物,目前常见的有一文、二文两种面值。“一文”币(图1、2),直径19毫米,圆孔径5.5毫米,重约 2.4克。一文币铸造量不多,较为少见,若为全品相者,更为稀罕。“二文”币(图3、4),直径24毫米左右,圆孔径6毫米,重约4.5克。马传德、徐渊编著的《辛亥革命时期货币》还刊载了“福建通宝”背双旗五文、十文两种钱,这是“福建通宝”五文、十文币首次披露于世。“福建通宝”钱是否还有其他面值? 五、铸造工艺之谜。“福建通宝”钱系采用手工翻砂铸造,铸造工艺落后,铸造较为粗糙,轻重不一,精美者少见。清代在福州设有钱币铸造机构——福建宝福铸钱局。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的铸币技术已相当先进,曾经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