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钱币福建通宝之谜 |
发布日期:13-11-19 08:57:29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收藏界 作者:福建 叶伟奇 |
![]() 图1福建通宝一文(正)
![]() 图2福建通宝一文(背)
![]() 图3福建通宝二文(正)
“福建通宝”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历史的见证物。1911年11月9日,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福州举事,经过一天激战,光复福州城,成立中华民国闽军政府(亦称“福建都督府”)。闽省光复之初,军政支出浩繁,而府库空虚,财政极为困难。为缓解财政紧张局面、维持社会金融稳定,闽军政府政务院决定铸造发行铜钱、银角等货币投放市面流通。当时铸造发行了“福建通宝”圆形圆孔铜钱(图1-4),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省名作为钱币名称的铜钱,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种手工铸造的有孔铜钱,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省铸造发行的为数不多的几种有孔铜钱之一。“福建通宝”钱问世距今不过百年时间,但因当时时事动荡,“福建通宝”铸造情况不见于史籍档案记载,因此留下不少难解之谜。 ![]() 图4福建通宝二文(背)
一、铸造时间之谜。钱币学界一般认为“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但其具体铸造时间(始铸、停铸时间),有关史籍均缺载。有人认为,“福建通宝”开铸时间应在闽铸“中华元宝”之后,“可能在1912年初,或者更迟一些时候。”福州大学刘敬扬教授研究发现鼓铸“福建通宝”之事不见刊于闽都督府机关报《福建公报》(创刊于1912年1月7日),认为“福建通宝”始铸时间“似定于开设福建造币厂之后,《福建公报》创刊以前,即1911年12月前后较为妥当”。“福建通宝”钱停铸于何时?更是个未解之谜。“福建通宝”钱今存世尚多,特别是“五条旗”二文钱更为常见,说明其铸造数量不小,应铸造了较长一段时间。 二、圆形圆孔之谜。“福建通宝”钱形制独特,呈圆形圆孔状。我国货币上出现穿孔始于贝币。天然海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称为“贝币”。起初贝币上没有穿孔,后来为了携带方便,便在贝壳上打磨穿孔,这就是钱币穿孔的滥觞。此后出现的金属铸币,如金属仿贝、刀币、蚁鼻钱、布币、圜钱等,都有穿系的孔。甚至一些现在对其货币性质还有争议的物品,如鱼币、桥梁币、戈币等,其上也有穿孔。当时这些钱币、物品上的穿孔大多为圆形。如仿造玉璧或纺轮形制铸造的圜钱穿孔就是圆形的。战国中后期开始出现圆形方孔钱,如秦国的“半两”钱,齐国的“镒化”、“镒四化”、“镒六化”钱,燕国的“一化”、“明化”和“明四” 钱等,它们都是由圆形圆孔的圜钱演变而来的。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将“半两”钱作为全国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