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分析市场主力的陷阱 |
持仓报告,也常常作为些投资人或分析人士死板分析市场的“秘笈”。当然,笔者以为他们经过十足努力后,仍可能搞错大方向。在分析金市资金结构前,投资人必须明白一点,很多国际上实力强大的投行,其一方面作为黄金场内交易的会员单位,但投资者忽略了更主要的是它们自身是场外做市商,且其场外交投远大于场内交投。那么投资人单纯分析它们的场内市场行为又有多大意义呢?因为场外看不见的黑手似乎才是搅动金价的真正力量。而很多时候,基金常常利用投资人看得见的场内交易为其场外交易做掩护,投资人单纯跟踪其场内交易则往往掉进做错大方向的陷阱。 回顾近一年的黄金市场资金流向。首先我们的分析系统会根据多年对基金在场内的多空交易汇总,有一个作多或作空的场内能量极限判断,这个判断总体较为准确。伴随金价宏观重心的上移,这个多空的能量极限判断也会呈现逐年上移态势。就近一年多而言,基金在COMEX场内作多期金的净多能量极限是20万手附近,故当基金在场内逼近这个极限后,我们将进一步视其场外交易的意愿。如果其场外交易不愿作多甚至反手作空,那么后市金价必然下跌。但一般投资人此时往往只看到了基金在场内强烈的买进过时意愿,进而跟随场内基金思路看多作多,岂知这正是行情逆转之时,据此操作刚好精准搞错大方向。 跟踪商业机构的黄金交易行为参考投资是个天大错误 通过分析商业机构在期货市场的交易行为来预测金价走势更是牛头不对马嘴。笔者曾看到过有分析人士对商业机构在期货市场上的运作费了不少篇幅分析得“满头大汗”,但仅看了一段就没有再继续的兴趣了。这哪里是探索金价趋向的市场分析,简直就是天方夜谈的金融版《倚天屠龙记》。但却吸引了不少不太有知的投资人在其中寻找决胜金市的屠龙刀使用口诀。 对于一般投资者(特别是黄金衍生品投机者)来说,跟随商业机构在期金市场的操作简直就是个错误,甚至笔者认为商业机构在期货市场的操作毫无参考价值。确实,商业机构在期货市场的交易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其总持仓量常常超过基金在期金市场的持仓总量,甚至其绝大多数时间的持仓总量占据了市场总持仓一半以上的比重。但它们却并不是引领金价波动的金融恐龙。相反,它们的很多交易似乎就是为了“亏钱”,所以投资者跟随它们的思维进行操作,绝对爆仓得不光荣。 这一切缘于商业机构的交易目的与交易性质。商业机构在期金市场上的交易基本为配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为目的,即主要为锁定企业的产金利润或用金成本,而不过分追求在金价波动中的投机溢价收益。这样的目的就决定了商业机构在期货市场的交易并不是为了单纯追求投机获利,而是追求企业经营的综合盈利。 比如,就产金商而言,预计未来半年产金2吨,以目前950美元的金价计算卖出2吨黄金,除去企业所有成本能够盈利3000万。于是产金商(商业机构)先行在期货市场卖出未来半年将产出的2吨黄金,锁定3000万利润。如果一段时间后金价涨了,其产出的现货金价值同样会上涨,其上涨的价值刚好可以弥补在期货市场的期金亏损。如果随后一段时间金价跌了,其产出的现货金价值将缩水,但缩水部分可以由期货市场空头获利来弥补。即无论金价涨跌都不会对产金商锁定的3000万利润产生任何影响。 用金商的操作也一样。比如一首饰生产商(用金商)接到了1吨的首饰生产订单,他首先会参考当时的金原料价格以及结合自己企业本身生产这一吨首饰应该产生的合理利润向首饰经营商进行寻价。如果双方接受这个订单价格,首饰商可能就会先行一次性在黄金期货市场买进1吨期货锁定首饰产生成本,即相对于订单锁定了首饰生产商生产这一吨黄金首饰能够产生的预期利润。因为首饰产生商可能不会一次性直接买进一吨现货,这样会占用较大的资金。于是他们在买进几十公斤现货黄金的同时,将几十公斤等量的期金多头进行解除。只要采取这样的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同时等量操作,首饰生产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价位买进现货黄金都不会影响他生产这一吨黄金首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