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章(浮雕铜牌)文化一说 |
发布日期:11-03-09 09:16:22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 作者:潘耀忠 顾贻达 |
“大铜章”是中国人对其的称谓。这个在我国口口相传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艺术品名称,至今在辞书或词典中还没有注释的条目。 其实,类似大铜章这种双面浮雕图案、硬币状的金属物品,在西方英语叫“medal”(麦特尔),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雕刻家皮萨内洛(Pisanello 约1395-1455)于1438年首创而问世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英汉大词典》中,“medal”的中文解释为奖牌、奖章、勋章和纪念章,如铸有宗教图案、并由教徒佩带的也称圣牌。其实这种解释都是从它表现出来的功能上给予定位的。透过以上注释,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人制作“麦特尔”的本意,除了作为一种艺术品外,从文化的层面考察,更是一种“纪念物”。 据有关资料介绍,“麦特尔”它所传承的是古罗马硬币文化,除制作以压印工艺技术外,这种文化更鲜明的特点,是通过金属货币这个载体,以形象思维、具象形式来表达一个实际存在的人,一个受人敬重的英雄。它通过完美准确的艺术塑造,以示英雄死后不朽,唤起人们对其的怀念。因此,“麦特尔”以古罗马人这种现实主义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纪念物”属性,是有别于作为我国古代钱币衍生物的“花钱”(也称厌胜钱)文化的。 (名称:美国钱币协会成立125周年纪念大铜章,著名雕塑家、设计雕刻师:马塞尔Jovine,他的设计记忆中为百年存在也许是最显着的古钱币和奖牌,他复制的最有名的硬币和纪念铜牌。) 在我国“花钱”一般则是作为一种“信物”,它传承的是中国古钱币文化,其制作以传统的浇铸工艺技术;其艺术主要以“钱文” 形式表现,即以文字书法的工拙优劣为评价标准,以书和体的变化或变形博得喜爱;既便用“钱图”的形式表现,也是采用抽象思维,写意手法,往往表现为一种“图腾”,传递的是“祈福”、“避邪”、或“奉承吉语”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研究时还发现,在西方“麦特尔”上都有设计雕刻者的名款及制造年款,而在我国的“花钱”上是没有这一内容的。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艺术方式或格式内容上的不同,其实质还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据说这与我国几千年来所崇尚文人文化有关。在我国古代,除了在书画上我们能见到落款外,其它的雕塑、石刻甚至于建筑等都是不具名的。原因是古代国人把雕塑、石刻者都视为“匠”,是劳力者,没有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