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和学者,在西学东浙史上,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徐光启,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研习西方数学、天文等西方科学,两人对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解,共同作出了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于是共同译成了《几何原本》。
为了纪念两人给予后人在几何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特制作发行“利玛窦、徐光启纪念大铜章”,该大铜章由陈坚老师倾情设计,其中黄铜、紫铜各发行200枚,银章发行99枚。

该大铜章正面的“万国全图”为利玛窦所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的简缩版,这是汉语系统中第一次展示世界全貌,也是明末清初中国士人瞭望世界的第一个窗口。章面上方的望远镜与星象图展现了徐光启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徐光启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著名的《崇祯历书》。同时徐光启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作为,他大力推动火炮改良,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下方的钟表齿轮、自鸣钟、西方乐器意喻着利玛窦把西方的文化与科技带入中国,利玛窦正是凭借着向明朝万历皇帝进贡的自鸣钟,而得以准许长期留居北京,从而在北京展开传教活动。铜章背面正中的几何图形以及下方的圆规、三角尺是几何元素的灵活应用。我们所熟知的“几何”二字,也是由徐光启所定义。章面上方的抽象麦穗与水波是体现徐光启在农业上的杰出成就,徐光启潜心探究农业科学,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农政全书》。下方的地球仪为利玛窦所带来的西方先进天文仪器。

据陈坚老师介绍,此枚大铜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同一章面上用凹凸并存的手法来塑造利玛窦、徐光启的浮雕,同时以两人半面头像来构图,这不仅是大铜章设计上的一种创新,也将两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动形成呼应,凸显中西文化在此二人身上的交集、汇合所产生的几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