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收藏热滚滚袭来 |
发布日期:11-09-30 09:14:16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投资与理财 作者: |
2006年,西泠印社曾经拍出一枚孙中山自用印章,当时成交价格为16万元。在2011年的匡时春拍中,这枚起拍价18万元的印章,最终以218.5万元的价格成交,短短5年升值十余倍。 早在西泠2008年春拍印章专场中,一方4厘米见方、高8厘米的田黄冻双凤钮闲章,就拍出了431.2万元的天价。2011年,西泠春拍的篆刻专场,拍到凌晨3点,仍然座无虚席,成交率100%,成为“白手套”专场。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与收藏品类的细分挖掘,印章、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越发焕发活力,其所凸现的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不容小觑。 名家印章5年涨10倍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章,实际上是指从晚清到近代名家的作品。西泠印社印砚部经理蔡祥祥告诉记者,厘清印章市场的发展行情,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篆刻,二是印材。 先说篆刻。历史上,篆刻与诗、书、画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四绝”,但篆刻真正进入艺术鉴赏范畴,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业内人士将其看成是一个以石材入印的标志性节点,至明末时达到一个高峰,到清朝时兴起。在清代,随着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金石学派兴起,诸多饱学之士都参与了金石篆刻和印章收藏,并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家,包括丁辅之、张鲁庵、华笃安、高络园、葛书徵等印章收藏大家。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多是清代以后的印章。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却没有印章市场。最早进入金石印章市场的是日本的藏家。20年前,深谙印章文化的日本藏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名印,开启了这个市场。20年后,我们只能从拍卖会上见到这些珍贵的名章。近年来,随着印章拍卖的兴起,名家篆刻又逐渐为广大藏家与爱好者所关注,市场行情也在不断攀升。 蔡祥祥告诉《投资与理财》记者:“从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2007年属于市场最低点,当时2万元一方的印章,如今市场价已经20万了。当然,不是每一方都这样,但一般作品都是大概上涨5倍到10倍的样子”。 印章行情分两种发展态势,即顶级名家和一般名家。像开启了近代篆刻的“西泠八家”,吴昌硕的、齐白石的等顶级名家,他们的涨幅就特别大,一般都有10倍左右的增长。一般的名家表现比较平稳,“一般名家的作品,2007年时拍到五六千、六七千的价格,现落槌价都到3万至5万了”。 印材稀缺,名石可遇不可求 众所周知,寿山、青田、昌化、巴林是中国著名四大系印章石。其中,寿山石因产于福建北部寿山乡而得名,开发迄今已有1500多年,明清以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