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印章需要独特的文化底蕴 “慢热”收藏 |
发布日期:10-04-27 08:26:12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
“相比书画、瓷器和青铜器,印章收藏确实属于小众收藏,而且是小众收藏中很小的一支。”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章收藏在本质上属于文人收藏。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物价值。再加上现在不被太多人关注,机会反而更多。 小众收藏中的“小众” 在国内,印章收藏以北京、西安、江浙一带为多,深圳则颇为少见,究其原因则于城市历史有关。据郭学雷介绍,河南、陕西等文物大省资源丰富,各大博物馆馆藏也相对丰富,秦汉时期的各类官印、私印大都藏于馆内和民间藏家手中。明清皇帝玉玺和御用私章则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尽管印章历史悠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印章收藏仅局限于对篆刻艺术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在小范围内玩赏。 虽然属于小众收藏,但印章收藏还是有系统分支的。刘东说,一类是秦汉官印、私印的收藏,这类印章都比较小,最大也不过方寸之间,但艺术价值极高,学习篆刻无不从此入手;另一类为宋辽金元明清官印的收藏,这类多是九叠篆,在过去的篆刻艺术书籍中,这类印章并不看好。但从文史角度来看,此类印章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还有一类大体系是明清流派印的收藏,明代以前印章都是刻在青铜、金、银、玉等材质上的,这些材料硬度很高,非专业人士无法胜任。自从明代文彭发现青田石可以刻印以来,刻印就不再是匠人的专利了。明清之际文人握刀刻印蔚然成风,于诗书画之外再添一印,一时之间篆刻流派纷呈,浙派、皖派、西泠八家等即是如此。 印章属“慢热”收藏 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关注印章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底蕴,再加上印章也是辨别书画真伪的一个重要手段,印章收藏开始“转热”。尤其是2006年中国嘉德首开古代印章拍卖和杭州西泠印社拍卖行推出明清流派印拍卖以来,印章的收藏日趋红火,参与者也越来越多。 与此相同的是,拍卖会上不断爆出的高价印章。在2007年嘉德拍卖上,一方武猛都尉银质官印一万起拍,一直加到16.2万元落槌,同场的另外一方奉车都尉铜质鎏金印更是一路拍到19万元。而在西泠2006年秋拍中,方介堪刻张大千象牙用印“潇湘画楼”以99万元成交。在西泠拍卖2008年春拍印章专场中,一方田黄冻双凤钮闲章,更是以431.2万元成交。 不过,刘东却认为,这些印章能以高价成交主要是由于独特的印文内容和材质本身的贵重性。实际上,印章属于“慢热”收藏。印章收藏目前处于“价值洼地”,一方普通秦汉私印,价格大约二三千元,好一点的也就几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