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枚同版“开元通宝”制钱看唐朝的铸钱工艺

16-08-29 15:30:55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郭喜林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实行币制改革,废除了持续约700年以重量为钱名的“铢两钱制”,铸行“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以通宝、元宝为钱名的“宝钱制”时代。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开元通宝钱铸行了约290年,不仅对构建“大唐盛世”,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元通宝”钱不仅历史地位重要,而且铸造工艺也很考究。它形制严谨,钱文端庄,铸造精良,版别多样。如此令泉家所爱的钱币是怎么铸造出来的?对此,泉界、学术界也一直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大唐铸钱采用范铸法、失蜡法,这早有定论。但对于是否采用了母钱翻砂铸造法,则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大唐铸钱没有采用翻砂法。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古钱图解与价格指导》一书就曾这样写道:“隋唐之际,除了采用传统的泥范工艺外,还将商周时代创造的失蜡法用于铸钱。”并作出这样的断定:“我国的翻砂工艺技术,早在春秋中期就有了。用于铸钱,则始于北宋。”另一种观点认为,唐朝铸钱不仅采用了范铸工艺、失蜡工艺,而且也采用了翻砂铸造工艺。《收藏界•钱币》杂志2014年第6期刊载的《从畸形开元通宝看唐代铸钱工艺》一文,作者用两枚开元通宝小平钱的畸形现象论证了唐代采用翻砂铸钱技术的观点。

  对于唐朝采用翻砂铸钱的观点,笔者是赞成的。下面依据实物,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笔者珍藏的两枚“开元通宝”小平钱,即图1钱、图2钱,对于研究大唐翻砂铸钱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先看看这两枚开元钱的共同点:一是钱文书法风格相同。两品均为八分书中字容弱,“开”字门内为“升井”,“元”字第一笔稍长,“通”字走之部为“三撇”,“宝”字贝部内的两横稍短且居中。二是穿口、内郭、外缘状态相同。两品穿口大小一致,内郭均含圆,背郭、背缘均有明显的移范。三是背纹饰相同。两品背纹饰为左下角月。这三个共同点表明,两品形制相同,版式相同,具体为中字容弱类背左下角细月版式,是唐早期偏晚一点的正规制钱,体现了由早期开元向中期开元过度的特点。这一版式,在《上海博物馆藏钱币*魏晋隋唐钱币》和《中国钱币大辞典*唐五代十国编》等权威性钱谱都有标注。

  但是,两品虽为同一形制、同一版式,却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是材质不同。图1为传世钱,白铜,铜质细腻,呈油脂光泽。经官方专职检测部门检测,含铜82.2%、锡12.5%。这样一个铜锡元素配比,充分说明是品材质相当精良。这样的材质,富延展性,铜液的流动性好,钱体的各个角落乃至细枝末节都能铸到位。根据经验,一般只有铸母钱或初铸样钱,才用这样优质的铜材。而图2为东北生坑,材质就是普通的青铜,看上去给人感觉比较粗糙一点。二是钱体直径、厚度、重量不同。图1钱直径25.45毫米,厚1.58毫米,重4.7克,分别比图2钱直径长0.51毫米,厚0.29毫米,重1克。三是精度不同。图1钱字体稍大,比图2钱更舒展大气,更富神韵,据测量,图1钱“宝”字“目”部宽4.32毫米,比图2钱同位超出0.17毫米; 图1钱外缘直边,很容易直立在玻璃板上,而图2钱非直边,不能直立;图1钱钱文细挺,字口深峻,立面齐整如刀切,转角分明呈直线,而图2钱钱文稍粗,字口浅,转角不够分明,且多处有黏连;图1钱背月长6.76毫米,且纹饰口深清晰,而图2钱的背月比图1钱的背月短0.61毫米,且纹饰相对浅淡;图1钱穿口平整干净,有打磨痕迹,而图2钱穿口没打磨,有毛渣;图1钱钱体光洁细腻,内郭、外轮精整,而图2钱在这些细节方面相比逊色得很。这充分表明,铸造图1钱所用铜材更精良,所用的砂料更细,流程更严格,工艺更讲究,做工更精细。

  从两品的不同点不难看出,这两枚同版开元通宝钱品质不同,前者是初铸样钱,后者是后铸的普通钱。这里所说的初铸样钱,是指从头炉钱中挑选出来的样品钱,亦称头炉样钱。其作用有三:一是试范,查验钱币铸造效果;二是钱监存档,留样备查;三是如果母钱不足,可做印范母钱之用。初铸样钱与普通钱的根本区别在于精度不同。细节决定精度,精度决定品质。精良的铜质、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品相是初铸样钱的明显特征。图1钱的铜质、精度、尺寸完全具备了初铸样钱的标准,若将它放在开元钱的大堆上比较,犹如凤落鸡群,非常精美。如用它作模印范制砂型,通过翻砂工艺完全可以铸出图2钱那样的普通品,甚至比它还要精致一点,这是毫无疑义的。有泉友要问:两品是不是范铸或失蜡法铸造?回答:不是。因为范铸和失蜡法铸造的同一版式的钱币,正常情况下铜质、精度、规格基本一致,不会有明显的差异。笔者查阅了《中国钱币大辞典•唐五代十国编》所载的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44枚早期开元钱的拓片和标注,进而得知这些钱币都比较精致,而且直径大都在25毫米以上。这些开元钱应该是唐早期用范铸法或失蜡法铸造的。有的泉友可能还要问:两品是不是大样与小样的关系?回答:不是。因为大样、小样是同一币种、同一形制的两种不同的版式。据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介绍,“同一年号、等级的钱因铸造地点或炉次不同,出炉后较正常钱径大1—2毫米者谓之‘大样’”,“较正常钱径小1—2毫米者,则为‘小样钱’”。根据这一定制,图1钱与图2钱之间的差异显然不是大样与小样之间的差异,而是翻砂铸钱所形成的母钱与流通钱之间的正常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铸钱时铜液冷缩形成的。

  综上,笔者认为可以作出这样的定论:同版开元通宝两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以正规制钱的实物形式证明了翻砂技术用于铸钱,不是始于北宋,而是始于唐朝,将翻砂铸钱的起始年代往前推进了200多年。总之,唐朝铸币不仅采用了范铸法、失蜡法,还采用了母钱翻砂铸造法,呈现了由范铸法、失蜡法向翻砂法过度的多种铸钱工艺并存的新局面。

图1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1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注说明:
图1 开元通宝白铜初铸样钱(正、背) 直径25.45毫米
图2 开元通宝普品(正、背) 直径24.94毫米

来源:《中国钱币界》11期

欲了解《中国钱币界》杂志订阅详情,请点击:http://www.jibi.net/news/BZGG/152920948.html

更多邮币卡资讯、行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集币在线官方微信(jibizx)。
中国集币在线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