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面道教三清神花钱看道教神仙排位

中国钱币 18-07-05 13:42:54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如图,是一面道教三清神花钱,直径70毫米,为元明时期花钱。正面为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在这枚花钱中,居正中地位,头罩神光,一副端庄肃穆之容,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 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天尊常以手捧象笏居于元始天尊之右侧位。三位天尊神采奕奕,确为一副精美的版画。背面为小孩儿周岁抓周仪式,图案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是一枚精美的道教花钱。

  道教三清神来源于何方呢?

  道教于东汉顺帝时产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五斗米道、太平道、金丹派、灵宝派、上清派等不同道派,这些道派为了便于传道,编制出了大量道教经书,道教中的大量神仙也在这一时期被道士们设计出来,神仙的系统化有明显的进展。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之。
  一、五斗米道的神仙谱系
  五斗米道是兴盛于四川地区的早期道教派别,创始人为张陵。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在南朝时期出现的道经《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认为,早期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灵有“百二十官’,名目繁多,且多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些神灵主要有:玉女君、无上方宫君、无上天君、九天君、九地君、九玄察黑君、太平君、六丁六甲玄天君、赤天万灵君、太阴君、太阳君、太玄君、解厄君、五谷君等等天君神官,都各有所治,各有所主。
  五斗米道虽然神灵众多,但也有一个主神信仰。从五斗米道和后来天师道的的经典中可以发现,其在仪式中要请的神都以“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即太上老君为主神,在张陵所著的《老子想尔注》中也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由此可以判断出五斗米道是将太上老君作为其崇奉的主神。
  二、太平道的神仙谱系
  太平道是与五斗米道几乎同时出现的早期道教大派。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为组织黄巾军起义,由此始创太平道。
  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一”或“中黄太乙”为最高神。
  太一最初为星宿之名,后逐渐演变成天神,是秦汉时期颇受尊崇的一个大神,“太乙”即“太一”,太平道在“太一”之前加上“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以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太一神逐渐演变为太一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神。
三、金丹派的神仙思想
  金丹派形成于魏晋时期,该派把炼制和服食丹药作为修炼的主要手段。金丹派的师承授受关系是: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中尤以葛洪为其思想的集大成者。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在道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葛洪看来,神仙不仅存在,而且还有等级之分。
  除此之外,葛洪还说:“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在众仙之上,还有一个统领众仙的大神仙,叫做“元君”。他说:“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这个天上的“元君”,
实际上就是地上封建君主的化身,神仙世界这种严格的等级,正是人间世界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从葛洪的神仙思想来看,他可称得上是从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民间道派向上清派、灵宝派等上层道派过渡的重要桥梁,其神仙思想对后世道教的神仙谱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神仙谱系
  三张时代的五斗米道原本崇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即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同时崇奉天、地、水三官等天官鬼神。
  寇谦之编撰的这一神仙谱系已与五斗米道的神仙信仰完全不同,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诸天尊、神仙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越来越明确。
  五、上清派的神仙谱系
  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的时期,其中以上清派所造神灵最多,其神仙谱系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上清派所造神灵形象更加多样和人格化,《上清经》中新出现了大批神灵,形象也更加鲜明。这些神灵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传统神话、黄老哲学及阴阳五行的影子。
  第二,上清派神仙谱系中的神灵主要是得道成仙者,并将大量从凡人修炼得道的后天仙真纳入其神谱,与先天神灵共同组成神仙谱系。这大大抬高了修仙的意义和仙人在神仙谱系中的地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杂而多端。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不仅吸收了中国古己有之的各种神灵,而且自创了许多新神,其后的北天师道、上清派等又各自创造了一大批神灵。这样一来,道教神灵真可谓包罗万象,新神、旧神杂陈,天神、地神、人鬼和仙人应有尽有。这些不同派别的神灵来源各异且互不统属,自然是十分纷乱无序。这种情况必然会减弱它们的吸引力,很不利于道教的传播。
  随着道教教义理论的的系统化,修行方式的规范化,其神仙谱系的有序化就显得日益迫切。南朝梁代道教著作,作者为道教理论家陶弘景。该书是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每个等级设一中位、左位、右位,一个神仙主持。各等级左右位置的神仙数量不等,包括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圣人先贤,道教领袖,神话人物等。《真灵位业图》的问世,拉开了道教神仙谱系系统化、秩序化的序幕。
  六、南朝梁代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整理
  《真灵位业图》是根据《元始高上玉检大录》、《真浩》、《登真隐诀》、《元始上真众仙记》等道书、仙传,将其中出现的近七百位神灵的名讳称号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这种神仙图谱,大概在南北朝时期有不少道士作过。例如北朝末年出现的道书《无上秘要》第八十三和八十四两卷,就列举了五百多位神仙的名号,几乎全部见于《真灵位业图》。但《无上秘要》所列举的诸神,尚没有等级品位的划分。而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则以“位业”为依据,对道教神仙进行了分班列序,这也是道教神仙谱系秩序化、等级化的主要体现。
  (二)、《真灵位业图》的神仙谱系
  《真灵位业图》将之前道书中所出现的先天尊神、后天仙真、人鬼、星君、地抵、幽冥官吏及各类神将、仙官等近七百位神鬼仙圣,纳入其所设定的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鄂都等七个等级的体系之中,其中每一级都有一位居于中位的主神统领,左右分设众多辅神拱卫守护,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和谐有序的神仙谱系。在这七阶之中,最上四阶为天仙之境,中二阶为地仙之府,最下一阶为鬼官之域。
  第一阶为玉清三元宫,是道教尊神帝君居游之仙境。“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即元始天尊,为该阶的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以“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及“紫虚高上元皇道君”等为首的玉清境诸天帝、道君共二十九位辅助神。元始天尊冠上清经篆七圣师之首,是上清派崇奉的最高神。陶弘景认为:“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已下道君皆得策命学道,号令众真,太微天帝来授事,不与下界相关。自九宫己上,上清已下,高真仙宫皆得朝宴焉。”这就是说,此境中的众神皆为元气自然之化生,其中元始天尊该阶还列有是生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的道教最高尊神,是大道的化身。其他道君听命于元始天尊,而号令下界
众真,但他们又不必亲往下界,具体事务可交由太微天帝君去打理。玉清境尊贵无比,九宫以上,上清以下的众仙真可以荣登此境朝拜宴请。
  第二阶为上清境,是以“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以“左圣紫晨太微天帝道君”及“右圣金网帝晨后圣玄元道君”等为首的上清境诸辅助之神,共一百零四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在上清经篆七圣师中位列第二。左圣紫晨太微天帝道君为上清经篆的第三位圣师,上清经篆七圣师中的上相青童道君及上宰总真道君均在此境。上清境是凡人修仙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其中的仙真多是后天修炼而成,尤以上清派中的著名仙真为主。该阶还列有以“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即西王母,为首的三十余名女真,上清派的创始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也位
列女真位第二。
  第三阶为太极境,是以“太极金网帝君姓李”为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太极左真人中央黄老君”及“太极右真人西梁子文”等为首的上清太极金网诸神共八十四位。太极金网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为上清经篆第四位圣师。太极境的众神主要是古代仙人、帝王及儒家圣贤等。
  第四阶为太清境,是以“太清太上老君”和“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为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即道教创始人张陵及“太清仙王赵车子”等为首的太清境诸神共一百七十四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教主,下临万民”,西王母之师元始天王位居此境左侧第四位。该境众神主要来自自然神及后天仙真。
  第五阶是以“九宫尚书”为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左相”及“右相”等为首的诸天曹仙官共三十六位。九宫之神皆为后天修成,其主神九宫尚书姓张名奉,字公先,河内人,先为河北司命禁保侯令,为太极刊_!侯公领北职位,位在太极境,其左相、右相都已度上清境。九宫的左位和右位均有尚未受职的散位神若干。
  第六阶是以“右禁朗定禄真君中茅君”为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三官保命小茅君”及“右理中监刘诩”等为首的诸位地仙共一百七十三位。定禄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洞天的左位、右位分列居于山岳的地仙,右位地仙散位还列有四十位女仙。
  第七阶以“酆都北阴大帝”为中位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以“北帝上相秦始皇”及“中厩直事四人如世尚书”等为首的阴曹地狱诸鬼宫共八十八位。陶弘景对主神酆都北阴大帝注释曰:“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鄂山,三千年而一替。”《真浩》曾对罗鄂山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罗鄂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室也。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陶弘景对此作注曰:“此及应是北方癸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金北大帝也。但不知五道大神当是何者尔。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所在尽有,不尽一处,泰山、河海亦各有焉。”由此看来,信奉长生的道教本来是忌谈死后世界的,酆都乃是南朝道教融汇儒家的人鬼和佛教的地狱等观念而形成的治理天下鬼魂的总机关,因此弥补了道教对人死后世界进行控制的空白。
  (三)、《真灵位业图》的特点
  《真灵位业图》作为道教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神仙谱系,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确立了道教“三清尊神”的基本格局。《真灵位业图》把众多道教神仙安排为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又可归纳为天界、地界、地狱三大范围。其中天界又分为玉清、上清、太清三个层次。道教崇奉三清尊神,这三清尊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分别在《真灵位业图》七个层次中占据前三个中位的显赫地位,其中元始天尊为第一阶的中位主神,名为“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为第二阶的中位主神,名为“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道德天尊为第三阶的中位主神,名为“太极金阔帝君姓李”。《真灵位业图》的这种神仙等级划分基本确立了后世道教“三清尊神”的格局。
  总体上说,《真灵位业图》神仙谱系的确立,使得道教神学理论更加成熟完善,庞杂的神仙队伍也变得渐有条理。同时,它还为修仙学道之人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仙者只要修道进学,就可以不断晋升仙阶。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道教本身的杂而多端以及教派林立的客观事实,所以,从整个道教史来看,《真灵位业图》神仙谱系的建立并不能做到完全整合道教各派的神仙信仰,所以道教神仙谱系还会随着道教的发展而不断变迁。
  (四)、三清尊神地位的确立
  道教对“三清”的信仰并非是自道教创始之时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三清仙境”信仰;第二,“三宝神君”信仰;第三,“三清尊神”信仰。
  道教三清信仰的最初形态是对由玉清境、上清境和太清境所组成的三清仙境的信仰。孟安排所著《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始气所成。”这里认为三清天均是由大罗天里的玄、元、始三气所化生而成,这里的三清天即三清仙境。
  道教三清信仰的第二种形态是对“三宝神君”的信仰。《云岌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说:“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大洞之际,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玄白。”这里认为大道化为妙一,再由妙一化生三元,从三元化生三宝神君,分别治三清仙境。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宝神君是在三清仙境之后出现的。
  道教的“三清尊神”信仰是对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的信仰,它是在经历了上述“三清仙境”和“三宝神君”信仰之后衍变形成的。
  玉清元始天尊是“三清尊神”之中的最高神,也是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第一位神。元始天尊地位虽然最高,但是在道教形成的初期却并没有“元始天尊“这个名称,早期道经《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中也没有关于元始天尊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道书应为葛洪所著的《枕中书》,书中称为“元始天王”。后来,南朝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中才第一次出现“元始天尊”的名号,并且奉其为第一阶中位主神。唐初编撰的《隋书•经籍志》赋予了元始天尊各种神性,称其“生于太初之先,享自然之气,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在这里,太上老君等天仙上品都成了元始天尊的的弟子,确立了元始天尊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上清灵宝天尊在三清尊神中居于第二位,又称作“太上道君”。在古灵宝经《智慧定制通微经》中已一记载“灵宝天尊”之名,由此可知其为灵宝派所奉之尊神。在《真灵位业图》中又称为“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老君圣纪》称之为“太上大道君”。
  太清道德天尊位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他是由老子演变而来的。西汉以后老子开始被神化,东汉后期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将老子称为“太上老君”是从《魏书•释老志》开始的。唐代对老子的尊崇达到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高宗时,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加号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与大圣高上大道金网玄元皇帝。.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道教的三清尊神之中,太上老君信仰最早产生于汉代;其次是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大概形成与南北朝时期。、虽然这三位神灵的信仰分别形成于汉末至南北朝,但是三者融合成整体的三清尊神却是较晚时期的事情。目前有关道教神仙谱系的研究论著中,大多认为三清尊神的地位是在唐代最终确立的。
  《隋书•经籍志》编纂于唐初,编者推崇元始天尊,并称元始天尊“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这说明三清尊神的格局尚未定型。《经籍志》编者之一的李淳风撰写了《金锁流珠引注》,文中已经出现“三清”的名称,但各自名号和排列都与后世通行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不同,这说明初唐时三清尊神的名号和排列还处于衍变的过程之中,没有最终确定。此外,在唐代前、中期的道教宫观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也没有出现“三清”合盒的道教造像。
  唐中叶以后,三清殿、三清观之名开始出现于文字记载中,三清尊神的名号在唐代道教斋神名单中开始出现,三清尊神在唐代定型“三十六天”说中也有所体现。《老君圣纪》中说:“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太清境太极宫,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道教中最高的三天为三清尊神所居,这也可以视为确立了三清最高神的地位。在唐代后期,题名为“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的请神名单中,列有“三清三境天尊”的名号,分别称为“斗极祖师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极宗师洞玄大道太上道君”和“斗极真师洞神大道太上老君”。卷四至卷六列有“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君”和“大圣祖高上大道金网玄元天皇大帝”的名号。由此可见,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己最终确立了。
  七、道教神仙谱系的继续编定
  随着三清尊神地位的最终确立,其余众神的次序也在重新编定之中。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所列的请神名单可以作为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神仙谱系的代表之作。
  八、宋代道教神仙谱系的定型
  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两宋皇室尊崇道教,特别是真宗和徽宗两位皇帝,曾多次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蘸仪,排定神仙位次,经过几次整理,庞杂的道教神仙谱系算是变得比较系统了,各种道经中记载的请神名录和神仙等级的排列也相差不多。
  经过如此整理后,十分庞杂的神仙谱系算是比较系统了。尽管以上三部神仙谱系的神仙数量和神仙位次排列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神篆及其等次皆差别不大。以上三部神仙谱系中,南宋金允中编写的《上清灵宝大法》成书最晚,所载神仙谱系内容最为完备,排列最为清楚,不失为其代表,可以作为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通过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将《上清灵宝大法》所载神仙谱系中的360位神仙概括为以下十个层次,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道教神仙谱系。道教神仙谱系的最高层是以“三清”为主神的九位天帝,“三清”和“四御”是道教诸神中最前面的七位天帝,其后还有两位,是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与“四御”合在一起,在《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二十四中被称为“昊天六御晨尊”,“三清”和“六御”共九位尊神,在《道门定制》又有“九皇御号”之称,这是道教神仙谱系中主要的天神;第二层是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方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第三层是日月星辰,如十一耀真君,十太乙、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四层是三官、三元、四圣等;第五层是历朝历代传经著名的法师,如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等;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第七层是五岳、诸山神以及靖庐治化洞天福地的仙官;第八层是北阴鄂都大帝,扶桑大帝以及它们的所属之神;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役吏、水府、香官等;第十层是城煌土地、社翟之神等。
  花钱的题材图案和铭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从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花钱收藏的普及,人们对花钱开始重新认识。花钱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吉祥的内涵,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的版块。 花钱中的道教排位也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作者介绍:尹钊
联系电话:13912001917         
Email:yinz@jsnu.edu.cn
邮编:221009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解放路321号10号楼1单502室

更多邮币卡资讯、行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集币在线官方微信(jibizx)。
中国集币在线

延伸阅读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