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山金银纪念币的成功发行,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第一,前面连续12年(除2001年)发行的各类观音主题金银币中,虽然不乏精品,如1993年的18两莲台观音、1998年的3.3两千手观音以及2000年后的幻彩观音等,但是大部分观音形象造型雷同,而且有些创作手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刻画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观音仙姿。观音系列金银铂纪念币的正面图案共有四种:长城、普陀山牌楼、普陀山朝圣门、四川峨眉山金顶。图案不统一,有些甚至与观音不搭边,和国际惯例不一致,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的法定权威性,不易推广;
第二,12年间观音的发行量仅次于熊猫币,有些甚至是没有最大发行量的限制,一个宗教题材的单一主题形象年年成套出现在发行计划中,这对于发扬其他主题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多了必然导致价值的降低,成了不受欢迎的大众品;
第三,金银币的币面上一味得刻画观音的形象,没有辅以有效的背景,让人感觉总是在“以观音论观音”,局限在信仰的框架内,而不是通过观音传递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让人产生爱国主义价值观和崇高的审美观;
第四,大量观音题材金银币流向市场,应该有一个沉淀期,如果连年发行,势必造成无人问津的局面。

2013年1公斤南海观音金币
当然这些都是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菩萨造型诞生后,对比而言的结论。以下我们就普陀山中的三个菩萨形象做一分析,看看金银币上的菩萨有了哪些今非昔比的改变。
第一,三菩萨的面容刻画栩栩如生,饱满含情,慈眉善目,眉目传情,充分体现了倒转慈航的菩萨心肠。南海观音放在了恢弘的海天佛国图中描写,体现了佛法无边;毗卢观音是观音之乡的观音正身,供于普陀三寺之首的普济寺,带着一身民族正气,不肯东渡过海;杨枝观音明显体现了唐代仕女的风姿,是金币文化对古代文化珍品的有力传承。三尊菩萨各有故事,三枚金币尽显文化。雕刻技艺的巧夺天工,币面图案的灵活生动加上选材的独具匠心,都是观音题材金银币问世以来集大成的作品;
第二,这次三尊菩萨都用纯金镌刻,发行量分别是1kg300枚、5oz3000枚和1/4oz60000枚。发行量都是经过以往的市场调研和历年藏品的沉淀量分析得出,量少而升水低,相信会受到市场的热捧;
第三,三枚币的正面都是标准的国徽、国号和年号组合,表明了金币的法定权威形象;
第四,观音题材8年后的首次露面,是以普陀山系列的组成部分出现的,她既满足了人们对观音系列金银币长久的企盼,又借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东风,这种营销上的借势也会助推三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