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俗钱币上的科举文化(上) |
发布日期:13-03-19 08:52:20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叶真铭 |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所以叫做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以前,我国主要实行以世袭和察举为主的人才选拔使用制度。特别是魏晋以来门阀森严,士族势力强大,常常把持朝政,因此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贤否优劣,都可以做官。而许多有真才实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却难以出仕,更无缘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朝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进士,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的实行,有效改善了用人制度,为中国历代王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拓宽了社会中下阶层知识分子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王朝的统治。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民俗、民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科举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古代民俗钱币——厌胜钱上也得到了大量体现。 厌胜钱也叫做压胜钱、押胜钱、花钱,它起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虽然大多数也铸造成圆形方孔形状,但它并非流通货币。一般是人们为避邪、祈福、供养、游戏、纪念、记事等需要而特别铸造的,以专供佩带、悬挂、摆放、礼赠、庋藏或赏玩之用。其币面除铸有文字外,还铸有图案,钱面纹饰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比流通正用品丰富得多。压胜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与社会民俗渊源关系最为紧密的钱币,因此也被称为古代的“民俗钱币”。作为钱币文化的衍生产品,它既是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的承载物,又是一种符号,传递着无法用其他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概念和信息,如辟邪、吉祥、美、健康、平安等等;它既展示了先民们对大千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也充分反映了百姓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与期盼,从中透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民俗,述说着老百姓求福求喜求安宁的理想追求。对科举功名等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描摹写真是厌胜钱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自隋代首开科举先河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博取功名施展抱负,遂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为之穷经皓首的毕生追求,并构成了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吴敬梓精心刻划的范进形象,即为被科举制扭曲的典型人物。进入明清社会以后,中国社会对科举制度更是宠爱有加,醉心于此道而无法自拔的读书人可谓不计其数。昨日一介布衣、转眼飞黄腾达的科举示范效应,极大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科举热情。因而,这种思潮在民俗钱上也得到了具体生动的体现,“文星高照”、“早登科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五子登科”、“位列三台”、 “一品当朝”等钱币就是追求科考、仕途顺畅的读书人的必备之物。 “文星高照•,连中三元”大花钱(图一) 此钱圆形方孔,黄铜质地,直径42.3毫米,厚度2.5毫米。其正面有“文星高照”四汉字,楷书,上下右左对读。文星者,“文昌星”、“文曲星”也。文昌星为道教信仰神祗之一,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被古代人视为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又称“文昌帝君”。古时由于科场竞争十分激烈,中举及第概率很低,成败无法把握,许多人相信中试与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因科举而兴起的魁星信仰、文昌崇拜在封建时代非常盛行。特别是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更加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将文昌星铸于钱币,随身佩戴,自然是希望“文星高照”金榜题名的读书人最理想的“护身符”。 钱币背面为“连中三元”四汉字,亦楷书对读。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是“状元”,合称“三元”。所谓“连中三元”是指同一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故又称“三元及第”、“连科及第”。这是对参加科举读书人的吉利赠言或贺词,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希望和向往。连中三元无疑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在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据查考史籍,1300多年科举史上获此殊荣的只有区区17人而已。 传世还有面“文星高照•连中三元”背为吉祥图案的圆形圆孔钱(图二),亦表达了当时社会相同的信仰与追求。 “状元及第”背福禄大花钱(图三) 此钱圆形圆孔状,白铜质地,直径49.1毫米,厚度2.3毫米。正面为“状元及第”四字,书写苍劲有力,潇洒俊逸;背面穿上有一个“福”字,穿下为一回首的鹿图案,有福禄的象征寓意。“状元”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成绩最高的试卷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因第一名称“元”,故又称“状元”。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之首,亦别称鼎元。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在封建社会,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学而优则仕”,文人都把考科举、“状元及第”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着多少学子为争取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而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 传世还有“早登科第”(图四)、“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图五)和“名登金榜•位列三台”(图六)大花钱。三台是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晋书•天文志》:“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何谓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他们位极人臣,视为人材之最。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揭晓名次、录取进士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因多由皇帝点定,故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名登金榜”。早登科第、名登金榜是古人对读书士子科考的勉励和祝福,而一品当朝、位列三台则是读书人科考中举后希望仕途坦荡顺利的理想追求,因为科举中试即意味着取得了做官的资格,高官厚禄、锦衣玉食,既可出人头地,更可光宗耀祖,自然成为古人追逐人生仕途梦寐已求的奋斗目标。 文星高照 连中三元(图一) ![]() 文星高照 连中三元钱(图二) ![]() 状元及第(图三,背) ![]() 状元及第(图三,正) ![]() 早登科第(图四) ![]() 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图五) ![]() 名登金榜.位列三台(图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