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4年9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朝廷后的民国初年,由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和铜币,因其正面珠圈内为“四川铜币”,中心有一朵芙蓉花饰,圈外两侧各镌有一花星,上方为“军政府造”,下方以“当制钱一百文”或“当制钱五十文”纪值。背面中心圈内有一篆书的“汉”字,外周环饰有18个小圆圈,寓意为当时率先响应脱离满清政府而宣告独立的18个行省。两侧同样各有一花星,上方以民国某年而纪年,下方留白。在川南、黔北一带的民间,俗称之为“汉版十八圈”。
川造铜币主要分为两大版类,即:成都造币厂所铸之“成都版”和重庆铜元局铸造的“重庆版”。这两大版类如从细微处仔细观察,字体上亦有所差异,不难发现:“成都版”是窄缘,字体笔画较细,而“当制钱壹百文”重量20.6克,且“当制钱五十文”重量17.6克;但“重庆版”铜币则是宽缘,而字体较为肥厚。两地款式的铜币材质有红、黄铜之分。铸造年代有“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二年”和“中华民国三年”之别。
1923年夏,时任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经过3次攻打重庆铜元局,把能搬走的东西全部掠走。次年,周驻扎赤水时,所建造币厂的机器设备,基本上都是从重庆铜元局拆迁而来的,并带来了技术工人,为其仿造银元。据《赤水金融志》记载:“周西成进驻赤水后不久,即开始自铸银元,造币厂设在三府庙……在铸银元的同时,由富国钱庄收进制钱熔化作原料铸造铜元,祖模是四川铜元的当百文、当五十文版,与四川铜元基本不能分别;由设在工厂内的造币厂铸造,多由富国钱庄发行。”故,周所铸之币又被俗称为赤造铜币。
该币的主要特征与“重庆版”风格类似,但重量却比成都、重庆版式略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军政府造”四字刚好与川造相反,而“当制钱壹百文”为小字,重20.5克,且“当制钱五十文”为大字,重量17克。由于贵州赤水仿造的“汉版十八圈”铜币铸期短,存世量少,所以,历来受到铜元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虽说,当时民国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因政局混乱而各行其道,形成了新的军阀割据,且币制尚未完全统一,导致了各自为政并自行铸币的局面而屡见不鲜,各地多有滥铸铜元以牟利者,尤以四川为最。而在四川地区流通行用的各种铜币中,尤以中华民国十五年“川”字版嘉禾图案的铜币较为常见,其面值有50、100、200文等,且铸工不精而材质低劣。
因民国十五年刘湘的21军创办的“中和银行”由于滥发钞票,并多印伪券达数十万元,造成纸币贬值而物价上涨,当然会致使“生活过高”了。其后又改铸大面值的100文和200文铜币,这种币实际上是刘湘用“汉版十八圈”的大铜币改铸成钱体减倍,面值倍加的又一变种。后因物价飞涨,铜元价格暴跌,这种铭有“川”字的币终归无利可图,随即停铸。
但是,其中却有一种民国十九年(1930年)铭有“边铸”壹百文的版别而最富有特色,存世量少尤为显得珍稀难觅。该币为红铜质,重6.8克,直径:28毫米,厚:1.7毫米。币的正面左右两边分列铸有“边、铸” 二字,中心圆圈内套有一朵海棠花,花心中镌刻有一“川”字;背面以阿拉伯数字的“200”、“100” 和“50”记值于四锐角之中。下缘铸有“每枚当壹百文”;背面则铸有“生活过高地方请求铸此平价”十二个字。
该币的最大特点是:用文字直接标明“生活过高地方请求铸此平价”的字样,客观地反映了因通货膨胀而致使货币贬值,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亟切希冀币值恒稳的愿望。不过,仅从这十二个字中,不难看出并透露出了以下三种信息:一是因“生活过高”,导致物价上涨;二是地方能借此铸币为“独立”建省而埋下伏笔;三是以“平价”为借口,为实行地方金融割据并作好准备。这种在币面上直接标出“生活过高地方请求铸此平价”的做法,不啻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创举,且在中外钱币史上也实属罕见而绝无仅有。
何以特别在此币面上标明“边铸”二字?原来该币所铸之“边”,是指当时四川西部与、西藏接壤的川藏高原地区。即:现今的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在内。在近代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相继也曾有过川边地区、川滇地区和川藏地区等名称。民国时期将该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域”,并有由政府专门指派的镇守使官员,设辖三十个县,且受四川省节制。民国二十八年一月一日该地区又被改建为西康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10月该省被撤消,其中,一部分划归西藏自治区,而另一部分则并入了四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88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89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89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89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89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8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