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俗钱币上的科举文化(下) |
发布日期:13-04-01 08:45:0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叶真铭 |
“独占鳌头”花钱(图七)
此钱圆形方孔,黄铜质地,直径48.5毫米,厚度2.3毫米,包浆自然温润,属清代官铸厌胜钱。“独占鳌头”成语典出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鳌头原指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时代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因此科举时代指点状元。后比喻占首位或名列第一。
“独占鳌头”的故事与东海之滨羲和部落命名的魁星有关。传说居住于东海之滨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丰富的天文知识,他们最早识别北斗七星并把离斗柄最远的一颗命名为魁星。其后伯益为羲和部落首领时,曾在今山东日照天台山鳌头石梦遇魁星,受其点化而著《山海经图》。后人遂尊魁星为文运、功名、禄位之神,并在天台山鳌头石后修建魁仙阁(遗址尚存)。据此典故,“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就成为了科举中试、状元及第的象征。传世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图案大花钱(图八),其上有魁星足踏巨鳌、一手执笔、一手捧斗等图案及“文星高照”字样。古人传说中魁星的形象是赤发蓝面,一手执朱笔,一手捧墨斗,一脚翘足,一脚立于鳌头之上,可谓其貌不扬,但古人认为它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灵,主掌着应考者的命运,自然令读书人敬畏、膜拜不已。“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大花钱的流行,表现了读书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浓厚的科考功名意识。 “五子登科”大花钱(图九) 此钱圆形方孔,黄铜质地,直径51.5毫米,厚度2.5毫米。“五子登科”典出五代后周时期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宋史•窦仪传》记载:五代窦禹钧(因居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故又称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登科及第。当朝太师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后人演绎为“五子登科”,借以期翼家族中子弟都能如窦氏五子一样连袂中举、建立功名、光宗耀祖。古代也常以五只小鸡或五个小孩嬉戏图案(图十)寓意“五子登科”,也寓意连生贵子,所生五子皆能贵富,钱面方穿上有一小儿独折桂,喻庆贺首先折桂之意,如窦仪一样为兄弟们做表率。五子登科典故虽有千年之久,但一般认为“五子登科”吉语到了明代才开始出现在各种古籍与艺术品上。所以专家们认为凡有“五子登科”吉语或图案的花钱其年代上限一般不会超过明代。 鲤鱼跃龙门花钱(图十一) 此钱圆形方孔状,黄铜质地,直径48.1毫米,厚度2.3毫米。其上有一只大鲤鱼在黄河龙门口跃跃欲试的图案。龙门位于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今称禹门口。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河鲤若能跃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脱身鱼界,上天入渊,来去自如。因此在科举时代,人们常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科举中第,未取得功名前就如同一条鲤鱼一样渺小而不为社会所重,考取功名后如同蛟龙一样飞黄腾达,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 民俗钱币上可谓铸满了科举时代读书士子的悲喜哀乐,写尽了世事人间的习俗百态,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科举文化民俗画卷,向我们透露着超越时空的丰富信息,值得我们收藏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