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第一版金圆券刍议(下) |
发布日期:14-02-25 08:45:21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王小龙 |
金圆券币改方案的出笼是在极度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参与方案讨论的前后也只有极少数核心人物,就连财政部次长徐柏园直到币改前夕才知道顶头上司王云五亲拟的秘密方案。如此严密的防范,却被财政部主任秘书徐百济事先泄露了出去。就在国民党政府举行币制改革记者招待会的同一天,上海《大公报》发表了“币制改革的事前迹象”一文,揭露有人早已获息国家币制改革的核心机密,一些“豪门巨富纷纷搜购金公债,隐名之人曾大批抛售股票。” 金圆券币改方案的泄密使得金圆券在未正式发行便信誉大跌,商贾平民均对金圆券缺乏信任。依照币改方案,国民党政府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金圆券发行以后,大部分商贾和百姓的金银、外币都被强制收兑,而将法币兑换成金圆券后,物价仍然难以控制,金圆券很快就比法币更不值钱,金圆券改革最终不到一年就破产失败,而最苦的莫过于国统区的小商贾和平民百姓,他们多年的积蓄瞬间变成一堆废纸。
据统计,自1948年8月23日金圆券正式流通到1949年7月4日正式废止金圆券止,金圆券共计流通10个月又11天,但如此短短10个多月里,金圆券竞印制了66种版式(不包括字规,号码的差异),其中正式发行的主币券有47种,辅币券3种,已印就但尚未发行的有主币券8种、辅币券1种,仅见试摸票或样票的7种(未印就)。其面值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百圆、壹仟圆、伍仟圆、壹万圆、伍万圆、拾万圆、伍拾万圆、壹佰万圆、伍佰万圆等。印刷厂家分别有美国钞票公司、美商保安钞票公司、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中央印制厂、中央印制厂特约一厂(大东书局)、中央印制厂特约二厂(京华书局)、中央印制厂特约三厂(上海中华书局)、中央印制厂特约四厂(三一印刷公司)及中华书局九家。 二、第一版金圆券是“替身” 中央银行第一版金圆券是在1948年正式发行流通的,然而从现在所见的第一版金圆券实物来看,券面上的年号却标注为1945年。据此有人推测金圆券改革早在1945年就已开始启动,并于当年就着手印制金圆券钞票。这种看法是不确的。金圆券改革确系在1948年才开始酝酿,而具体主持人正是当年才新任财政部长的王云五。那么为何第一版金圆券上的年号却是1945年呢?原来,抗战胜利之初,由于法币的严重贬值,国统区征税工作十分困难,国民党政府故而决定向美国钞票公司订印一种“法币特种券” (而非后来发行的“金圆券”)纸币专门用于征税。“按照俞鸿钧(中央银行总裁)所称,1945年印制的金圆实作为收缴税收所用,并不在市面流通。蒋介石决定发行金圆券后,要求俞鸿钧赶快印制。俞以时间仓促为由,提出以此作为第一批发行的金圆券。” 据此可知,第一版金圆券实际上是金圆券的“替身”。这就是为什么它券面上不印有“金圆券”字样,而且年号标注为1945年的原因。这一细节反映出国民党政府在推动金圆券币改时的两个问题:第一,金圆券币改,早在抗战胜利之初就有实施的必要,然而国民党政府一再拖沓,非到经济和民生濒临崩溃之日还不以应对,然而此时为时过晚,而且已经错过了币改的最佳时期。第二,等到法币制度已然无法运行之时,黔驴技穷之际方才狗急跳墙,在未经过充分考虑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做出币改决定,连正式的“金圆券”都未印制出来便要匆匆推行金圆券政策。以上两点,可以管窥国民党政府这一时期的无能。(另据一些史料,中共当时潜伏在国民党政府财经部门的冀朝鼎在破坏金圆券币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立夫在其回忆录中专辟“冀朝鼎祸国阴谋之得逞”一节简述相关问题,称冀朝鼎“在我方财政金融方针任设计工作……专门替孔、宋出坏主意,都是有损害国家和损害政府信用的坏主意”。 )总之,金圆券币改的失败,使国民党在大陆丧失了最后的一点民心。金圆券币改失败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 三、第一版金圆券实物研究 第一版金圆券面额分别为壹圆、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和壹百圆6种面额,各面额券面情况如下: 壹圆,券面尺寸为62X147MM,主色调为宝石蓝色,正面为蒋介石像(居中),背面为重庆忠县石宝寨图景(居中),背面有李骏耀、总裁俞鸿钧的英文签名。 伍圆,券面尺寸为62X147MM,主色调为橄榄绿色,正面为林森像(居左),背面为北京颐和园罗汉锤图景(居右),背面分别有俞鸿钧和李骏耀,俞鸿钧和梁平两种版别的英文签名。 拾圆,券面尺寸为62X147MM,主色调为棕色,正面为蒋介石像(居右),背面为贵州花溪四孔桥图景(居左),背面分别有孔祥熙和李骏耀,俞鸿钧和李骏耀,俞鸿钧和梁平三种版别的英文签名。 贰拾圆,券面尺寸为62X147MM,主色调为翠绿色,正面为林森像(居中),背面为山东泰山南天门图景(居中),背面有李骏耀和孔祥熙的英文签名。 伍拾圆,券面尺寸为64X150MM,主色调为深蓝色,正面分别有孙中山像、蒋介石像(居中)两种版别,背面为杭州六和塔图景(居中),背面分别有俞鸿钧和李骏耀,俞鸿钧和梁平两种版别的英文签名。 壹百圆,券面尺寸为68X155MM,主色调为胭脂红色,正面为并列的蒋介石像(居右)和林森像(居左),背面为山东济南大明湖图景,背面有俞鸿钧和李骏耀,俞鸿钧和梁平两种版别的英文签名。 通过对中央银行第一版金圆券的实物分析,我们发现它在设计上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金圆券深受美钞设计风格的影响,具有美钞的许多特征。1、从票面设计整体图案来看,券面构图紧凑,形成封闭的花纹边框。从券面设计细节图案来看,除了图景具有中国元素外,正面有多处巴洛克、洛可可式浮雕风格的图形,这是欧美纸币的常用装饰元素。另外,背面花纹几何图形也与美钞相近。券面还祛除了过去法币常用的汉字满版底纹,而在主图外采用大片留白的方式,这也与美钞设计效果相同。2、从票面尺寸来看,过去法币的设计尺寸一般较大,而此版金圆券则尺寸较小,这与美钞设计尺寸相似。3、从票面面额设置来看,采用1、5、10、20、50、100的面额设置模式,与美钞相近。美钞的常用面额设置是1、2、5、10、20、50、100,而2美元面额一般很少发行,在1929年到1952年间都未发行2美元面额的美钞。中央银行第一版金圆券的美钞风格,除了由于其是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刷的原因以外,也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各方面向美国看齐的一个具体体现。 第二,蒋介石、林森的头像第一次登上国家法定货币。过去国民党政府正式发行的法币上如若采用人像均以孙中山像作构图,而此次的金圆券却开始以蒋介石和林森像作构图。为何以蒋介石和林森像作构图呢?林森是国民党元老,在蒋介石第二次下野继任为国民政府主席,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1943年林森因故逝世后蒋介石兼任国民政府主席,因此蒋、林二人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登上国家法定货币的。蒋、林二人分别登上不同的面额的纸币本来无可厚非,但将二人同时置于壹百圆面额的纸币上就不太合理。首一,二人并列在一起就会涉及排序问题,中国自古以左为尊,壹百圆券面上蒋处于尊位(面向外居左),林处于次尊位。虽然林森(字子超)是朝野尽知的“超然虚君”,国民党政府的实际权力均操控在蒋介石手中,但林作为年长于蒋且已然作古的国民党元老,而又是蒋的前任(当然,蒋在1931年下野前也曾是林的前任),理应当处于尊位而居左。其二,将已经去世的国家元首与仍然健在的国家元首并排放在同一券面上,在世界纸币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因为这样的安排对故人和今人都不太尊重。在金圆券币改失败之时,许多百姓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将“蒋介石”三字故意读为带有南方口音的“蒋该死”,并戏曰:“希望蒋主席早早去跟林主席在一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