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中央银行的”改造券”是怎样出笼的? |
发布日期:14-06-20 08:35:3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胡学源 |
中国嘉德2013年秋季邮品钱币拍卖会推出了不少市场上较为罕见的品种,倍受藏家追捧。其中,“大同元年(1932年)满洲中央银行改造券拾元”以96.6万元成交,刷新民国纸钞记录。那么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该纸币是如何出笼的呢?券面又有何特征?
伪满洲国成立后,1932年(伪大同元年)六月一日,伪满洲财政部第九号指令批准发行该纸币拾元、壹圆两种。满洲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伪满自称”国币”,用MY代号表示。其种类按1932年(伪大同元年)6月1日伪满政府教令第二十五号公布的《货币法》第四条规定有纸币五种,铸币四种。第二条规定伪币单位壹元币值为纯银23.91瓦(即克)。伪满货币好似采用了银本位制,但未曾铸造壹圆银币。其实,伪满币一出笼就遭到人民的抵制,收回民间的银元后不久,即于1935年(伪康德二年)就宣布脱离银本位,采用管理通货制度。同年9月,终于实现了与日元等价接轨。完全为日币所左右,成为日币附庸。 伪满洲中央银行成立筹备时期就与日本东京印刷局,签订印刷伪满纸币的委托合同。1931年7月1日满洲中央银行总行举行开业典礼。营业急需货币,可在日本印的纸币还没运到。为解决燃眉之急,临时采用东三省官银号尚未出库发行的现大洋兑换券票料,改印使用。 东三省官银号现大洋兑换券,是美国钞票公司所印。它的显著特点是找不出有重复号码的同一张纸币。该公司对发现有重号纸币负责退换,并曾就此事与东三省官银号签订法律契约。用这种尚未出库的半成品改制满洲币在伪满当权者心目中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这项改印工作由原东三省官银号所属奉天东记印刷所承担。它的券面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券正面上方,在原东三省官银号几个大字下面加印“满洲中央银行”六个红色隶体字。 2. 券正面景物下方,印上“依据大同元年满洲货币法发行”,一行红色小字,并把原纸币最下方“中华民国十八年印”几个字用两条红线划掉。 3. 券正面,下方左右角,重新加盖两枚篆书方章。右侧一方为:“满洲中央银行之印”;左侧一方印为“总裁之印”。 4. 券背面上方加印黑色英文满洲中央银行之名,(The Ctntral Bank of Manchou)。下方又增加了“总裁荣厚”,“副总裁山成乔六”的黑色英文签字。 5. 满洲中央银行改造券流水号是8位,其中冠字头首尾是同一英文字母,其余6位阿拉伯数字,目前发现冠字已有E、F、G。 此种改造券只发行了壹圆、拾元两个券种。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32年(伪大同元年)8月23日,奉天东记印刷所,共改印拾元券260万张;壹元券170万张;到该年末共改印拾元券301万张;壹元券319万张。而伍元券只印有样币(日伪称样本)没有发行记载。 据《满洲中央银行十年史》①记载,该币大同元年发行额拾元券53.639千元;壹元券3.483千元。该纸钞的流通时间很短,大约只有半年。而伪满收兑的较为彻底。因此,流通币存世很少。(不含样币) 除此之外该纸币没有发出的部分仍派上了用场:“支援”了另一个傀儡政权——察南银行。 察南银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察哈尔、绥远省内利用地方傀儡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成立“察南银行”将旧东三省官银号已加盖“满洲中央银行”之纸币再次加盖“察南银行”而发行。察南银行后来改组,并入绥远平市官银钱局和(绥远)农业银行,后成立蒙疆银行并发行纸币。 这种二改“察南银行”纸币存世更为稀少,只在《中国历代货币》②一书披露过一种壹元券。察南银行二改券的券面特征:将正上方“东三省官银号”六个黑字用两条红线划掉,券面正面左右两侧“东三省”三字及下方“依据大同元年满洲国货币法发行”十四个红字,均用两条红线划掉。正面左右两侧增加了“察南银行”四个红字。此券更可证明伪满洲中央银行为日本侵略者扶植傀儡政权所效的犬马之劳! 注:①【日文】枥仓正一:《满洲中央银行十年史》第284页 (各年末纸币种类发行额) ②《中国历代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辑组编 新华出版社发行 1982年6月第一版 【附】日本侵华时期傀儡政权的钞票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