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连续暴跌实际上已让上市公司个股估值日益走低,而这反而带来越来越多的结构性机会,我们认为现阶段投资者应关注资本市场政策、宏观调控基调改变、大股东增持行为等主要因素下蕴含的机会。
一、稳定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市场对管理层救市的信心越来越弱,但实际上随着市场的持续低迷,管理层救市的压力在日益增大。尤其考虑到换届和政绩的因素,相关部门从意愿上来说应是希望能够终止市场的非理性下跌,让市场趋于稳定。
从证监会等部门角度来看,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稳定市场,很可能是目前思考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期指、融资融券和利用有导向性的平准基金推动大盘蓝筹股,是较为可行的策略。
二、宏观调控放松
虽然央行在15日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指数在次日即开始一轮下跌。但是考虑到经济前景的不容乐观,宏观调控基调改变和升息周期结束则基本已经是确定的事件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总体上来说国家调整财政和信贷政策是有一定的结构性和方向性的。比如我们看到财政政策的主要投向在于铁路、电网等基础建设以及农业等急需发展的产业,而信贷的放宽则明显指向中小企业和银行。这说明,国家宏观调控基调调整实际上是在配合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其主要方向明显是在于限制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有成长性的创新型领域。实际上,国家战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通过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的调整来维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
因为,我们应该主要关注政策对铁路、农业、电网、环保新能源和其它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
三、大股东增持给我们的启示
在证监会出台新的大股东增持新规以后,产业资本(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反应是尤为积极的,这一点和金融资本的低迷信心是完全不同的,这完全反应出新旧模式交替下一种冲突和分歧。实际上,正是这种分歧隐藏了不少战略性机会,当前增持行为虽依然是星星之火,但是部分产业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结构性机会已开始值得重视。
我们认为,这里应关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央企整合对大股东行为的影响,当前增持行为很多发生在国企甚至于一些大股东为央企背景的国企类上市公司中,这是否是受到央企整合行为的牵引。
二是行业发展趋势,部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行业进入整合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可能会引发部分大股东增持或者相应并购行为的发展。
总体上,大股东和高管增持只是产业资本思维开始主导市场发展的一个先兆,而产业资本行为又必然有其一定阶段性特征。如何能够根据当前阶段产业资本行为特征去具体分析结构性的机会,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广州万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