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来到北京,来到中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惊喜就是可以更直接地体味体育的魅力:或心甘情愿地排长队、出高价、走后门,使出浑身解数去谋求一张体育比赛的入场券;或坐在电视荧屏前,任凭沸腾的热情恣意掀起一阵又一阵不可遏止的狂飙,情不自禁地随着赛事的起落,手舞足蹈、凝神屏气、欢呼喝彩、高声诅咒、抓耳挠腮、振臂狂呼、伤心懊恼、悲愤莫名……但静下心来,我们才发现,体育日益成为人类生活中一道最迷人的风景,原来竟是因为体育不仅把暴力与技巧、速度与优美、力量与精神同时体现到了极限,而且其过程还充满了挑战性与不可知性。
集邮也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同样让我们或心甘情愿地排长队、出高价、走后门,使出浑身解数谋求一票一张一封一片一戳;它同样让我们心灵牵挂,或手舞足蹈,或高声诅咒,或抓耳挠腮,或伤心懊恼,或悲愤莫名……静下心来,我们也同样会发现,集邮令我们爱之、恨之、哀之、叹之、怒之,竟然也同样是因为其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与不可知性。在集邮滚滚前行的浪潮中,我们突然发现一种阶段性的集邮之美、集邮之乐,其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奥运行情期望成空,市场逐步走向回归之路;二是奥博会带来新启示,“文化第一位”特征凸显。
奥运行情期望成空,市场逐步走向回归之路
一个阶段以来,邮市中一直有人对所谓“奥运行情”充满期待。笔者也曾为《金融时报》撰文,分析过去一个时期奥运会邮票的超群市场反应,认为邮市行情的强势会随着奥运会的到来而愈发加强——资金不断流入,建仓速度加快,邮市出现强烈的奥运会效应。但是,随着奥运赛事即将结束,我们才发现,市场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从整体情况来看,整个奥运期间,邮市弱势横盘,成交清淡,市价凝滞少动,走低趋势表露无疑。从个品而言,被我们寄予厚望的2003年小版并没有乘势而上,曾经喧嚣一时的文房四宝丝绸、2007年票、2007大版册仍然横于45元、110元和1200元低价位,我们为之付出无穷期待的奥运会系列邮品市价也没有腾空而起。
借用8月19日网上信息,据说:福娃小片弱势横盘整理,开盘14.5元,收盘14.5元;奥运吉祥物、奥运不干胶和会徽继续无量走低,分别收在38.5元、59元和49元;运动项目一、运动项目二、奥运场馆不干胶、火炬不干胶和开幕不干胶弱势整理,奥运场馆不干胶和火炬不干胶分别收在14.8元和16.5元,开幕不干胶收盘14元;令人略有欣慰的仅剩奥运系列套票和小型张相对坚挺,奥运场馆套票9.2元,火炬套票6元,开幕套票4元,鸟巢张13元,火炬张12元。“北京奥运”本应该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重大题材,其世界影响、收藏潜力本应能给翘首以盼的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实际上却恰恰令人大跌眼镜。另外还有两则消息:其一是奥运会期间,备受青睐的并不是人们热炒的“黑马”、“绩优”、“龙头”,大众“消费”的主角反倒是各类纪念邮戳、加印邮品、开幕邮票、普资片封等昔日邮市的“灰姑娘”。看来,邮市的热点和焦点最不能缺少的是群众基础,任何假象或者投资者自己的想当然都不可能主宰市场的发展。其二是奥运会期间,热闹的场面不是昔日可以翻云覆雨的“大小邮市”,反倒是一度落寞的邮政局营业大厅。同为销售奥运邮品的场所,在品种、价格、数量、氛围、环境等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邮市让邮政营业厅抢了风头,不知邮市领导得、管理者、经营者做何感想?
2008年以来,邮市一直呈现放量滞涨迹象,且始终不能聚集足够的做强动力,这说明我们已经熟悉了多年的市场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走弱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目前,邮票市场整体处于折价交易状态,说明我国邮票市场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投机炒作之后,终于走向了价值回归。在这种历史性变化中,邮票市场所独具的高利润特征将渐渐消失,过度投机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留给市场的将是长期的酸痛。随着邮市大众投资价值观的被迫转移,“买价值不买价格”的价值型投资理念已日益受到肯定并将最终主导市场,平常心看待市场和理性投资成为市场主流,流行于中国邮市十多年的投机炒作操作理念,将在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发展中被新的投资理念所代替。
奥博会带来新启示,“文化第一位”特征凸显
与冷清的邮市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化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奥运集邮活动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