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 作者:俞 敏
进入后奥运时代的邮市最近依然没有多大起色。不过,2008年新邮的表现却成为了当下邮市的“异类”,特7《抗震救灾》再度攀高,《残奥会》、《中央电视台》等新品高调面市,倒让投资者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心中便不免生出许多疑问,这些年羸弱不堪的新邮难道转运了?究竟该如何看待新邮最近有点“烫”的局面呢?
对此,有邮人认为,新邮“烫”几乎都不是因为自身价值的提升,而是呈现出较浓的人为迹象。像特7这样重大题材的有着重要意义的邮品,自发行以来价格就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该票的发行量并不小、社会需求较大,但自其发行以来在公开窗口的供应却一直很少,公开发行时间又较一般品种短了许多。这明显不是正常的需求所致,而是对货源控制力度较大的市场表现。不过,《残奥会》、《中央电视台》等新品种的价格攀升则更让人觉得“不靠谱”,毕竟今年新邮的整体表现有目共睹——无论发行量还是市场表现都乏善可陈。在年度发行计划已经执行大半的情况下,这些品种的发行量和需求量不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因此,这样的高开显然缺乏充分的支撑因素,依然是对货源有意识地进行控制而产生的结果。这种表面上的“烫”实非投资者心目中期待的那种状况。
既然最近新邮有点“烫”有一定的人为作用,那么这种作为本身肯定就有诉求——即邮政利益。因为投资者几乎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能看到类似的情况,接下去2008年年册就将出炉,2009年新邮预订也行将开始,这是两块关系到邮政巨大利益的蛋糕,今年新邮的表现如果依然如此低迷,那么无论年册还是新邮恐怕都很难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邮政部门只有拉动新邮的价格、制造热闹的表现,才有可能将大家的视线再度吸引过来。只不过,经过这么些年几乎雷同的“复制”之后,这一招的影响力和“杀伤力”已经大不如前。
于是,很多投资者对目前这种新邮发“烫”局面的看法是没有太多可运作的空间。首先是投资风险过高,在没有经过充分运作、消化与沉淀的情况下,这些新邮的高价格显然与其应有的投资价值相去甚远,投资风险已经大大积聚;其次是利润空间极为有限,价格的突飞猛进,完全超出投资者的预料,且没有广泛的群体参与其中。因此,无论新邮价格涨得有多高,其真实的利润空间或者说投资获益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