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因值秋季的中期,故称。在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我国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赏月与祭月神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古代齐国五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过去在广东东莞地区,未娶妻室的小伙子,认为中秋之夜是月下老人为男女做媒的时辰,他们三五结伴,于三更时分,在月下焚香燃烛,虔诚地乞求月老为其牵上红线。
国家邮政局定2002年9月21日发行《中秋节》特种邮票1套3枚,三枚邮票的图名分别是“团圆”、“赏月”、“月为媒”,面值分别是80分,80分,2元,另发行量180万版小版。《中秋节》特种邮票用装饰画作表现手法,“团圆”和“赏月”两图形象地表现了中秋节的节日气氛,使观赏者颇感亲切。但是“月为媒”的图名却令集邮者迷糊?乍见还以是中国哪里的风俗,可是笔者查看大量的关于风俗的书籍却一无所获。后来,笔者在编辑《集邮界》杂志时,娄家云先生的来稿为我指点了迷津。
娄先生在《邮票设计与时俱进的趋向把握》一丈中说:“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载:‘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日:天下之犊。又问囊中赤绳?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后来,我国民间称主管男女婚姻之神为月下老人、月下老或月老,渐渐衍变为媒人的代称。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不是月为媒,而是月老为媒,因此与中秋节不相干”。由此可见,“月为谋”邮票的图名是错误的,既然按错误的图名设计的邮票,当然是错票,而且是世界邮票史上罕见的错票。
有读者会说邮票设计是艺术创作,应没有对错。可是,邮票是国家的名片,邮票设计是严肃的艺术创作,表现的节日的邮票,应抓住该节日的特点,展现相关的节庆活动,应忠于原貌。中国何地有“月为媒”的风俗?哪一本书载有“月为媒”的典故?没有风俗与典故那就是设计者想当然的臆造。
也许,有邮友说我们不该对邮票设计者求全责备,可是我们万一被外国邮友问“月为媒”是何意?典出何处?或是何地风俗?我们该如何回答?奇怪的是,该票从选题、设计到发行,中间经历多个环节,都没有人指出当中问题,最后产生了影响国家名片严肃性的邮票,邮票图稿评审委员会难辞其咎。但是,对于邮市投资者来说,此票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尤其是小版,虽然发行量在小版中属于偏高。可是中国人富有猎奇心理,只要该票图名错误的消息传扬开,肯定会成为收藏者的新宠。中国邮票错的不少,有图案画错、文字印错,票名错误却还是第一次出现,最特别的是按错误的名称设计并发行了邮票。
作者:陀乾秋 来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