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业务改革之浅见 朱稳平
邮政网
集邮业务是邮政的主要业务。我国集邮业务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邮政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为邮政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经历了90年代上半期的快速发展后,集邮步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国家邮政局为了挽救邮市,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如减少发行量,提高新邮结算比例,上缴新邮预订款,销毁邮票,发行紧俏短腿邮品,加大查处提前销售、低面值、卖大户等违规经营力度。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
为什么集邮会出现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表面看尽管有邮商滥炒、地方公司违规经营、管理部门决策不力、打击不严等原因,但究其根源,乃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冲突造成的。大的方面来说,在集邮一级市场,也就是各级邮政集邮公司,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集邮的二级市场也就是个体邮商和邮票市场则是彻头彻尾的市场经济。小的方面来说,在一级市场内部,在国家和省集邮管理机构,实行的是计划分配体制;而在地方集邮公司,则是市场运作。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矛盾
集邮公司是邮票的一级市场,是邮票发行主管部门。个体邮商和邮市是介于集邮公司和集邮者之间的流通环节,构成邮票的二级市场,是邮市最活跃的因素。
1、邮政集邮公司和邮商之间利益的矛盾。
①集邮部门为了最大限度获取集邮利润,盲目增加发行品种和数量。②邮商不愿甘心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得到更大的利润,他们采取股市操作手段,狂炒或打压某种邮票价格,操纵邮市,导致邮市出现不合理波动。③集邮公司是国营经济,邮商是个体经济。邮商的票源由集邮公司提供,有了票源才有利益。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票源,采用不正当手段拉拢腐蚀集邮公司员工。某些集邮公司职工缺乏全网利益认识,以权谋私,内外勾结,向邮商批销邮品,加剧邮市混乱。
2、集邮公司计划经营与集邮市场化的矛盾。
集邮公司是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实行的计划管理随着集邮市场化程度加深,已显得越来越滞后。①邮市产生波动时,集邮部门无法对邮市作出迅速及时而又科学的监控。②计划指标考核与集邮实际市场的矛盾。目前普遍采用下达计划指标的办法考核集邮公司的经营,而计划部门又缺乏市场调查依据,盲目增加计划。集邮公司为了完成计划,只好市场炒作或盲目开发邮品,或干脆空转虚报无效收入。③邮票结算价与市场价的冲突。国家邮政局为了规范集邮市场,方便内部结算,规定了邮票内部结算价。各公司不得低于结算价或面值销售邮品。由于结算价是人为制定出来的,而且调整不及时,常常几年不变,它严重背离了市场。集邮公司为了售出邮品,只好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在门市部采用结算价,而在市场则只能按市场价。④尽管多数集邮公司参预了市场,但由于公司内部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管理,对市场反映迟钝,使得集邮公司在同邮商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
一级市场内部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邮政集邮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邮政内部,国家和省集邮部门基本上是计划体制,而各地市县却是市场经营。而利益分配仍是计划分配。
1、中央与地方利益的矛盾。中央和地方在新邮结算上采用了许多种结算汇率,最早是4%:96%,65%:35%等,国家给地方的集邮让利较高,但后来让利逐渐降低,目前为80%:20%,地方利益太少。利益分配不公挫伤地方集邮公司开拓培育市场的积极性。
2、局部和全网利益矛盾。①新邮计划分配数由国家局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各地市县,平均分配计划。这种分配没有反映各地集邮市场状况,市场好坏一个样,预订户多少一个样,严重挫伤各地积极性,导致忽视集邮市场的培育。②只要有票源就有利润,各地为了局部利益千方百计增加本地邮票计划内和计划外要数,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甚至公款送礼,行贿,助长不正之风。批来的票源倾销到邮市,小团体得利,全网利益受损。③各地为了本地利益,置国家局规定于不顾,隐瞒,虚报,违规经营,提前销售、低面值、卖大户的屡禁不止都是局部利益和全网利益冲突的结果。
3、集邮与大邮政的矛盾。邮票的第一属性是邮资凭证,但进入集邮领域后,它又成了一种文化商品。目前国家局对纪特票和普票采用的是双重扣率制,普票的扣率要高于纪特票的扣率。纪特票从集邮渠道下发,通信票从通信渠道下发,收入分别归两部门所有。这种人为的划分方法导致许多矛盾。①纪特票邮资凭证的第一属性被弱化,纪特票成了商业票,纪特票价值受损。②集邮市场低迷时,集邮邮票流向通信领域,外地邮票流向本地市场。
集邮公司和集邮者利益的矛盾
1、国家主管部门盲目增发或抬高面值,地方集邮部门为追求最大利润,高价倒卖邮品到邮市,或抬高本地价格,集邮者无法得到实惠。
2、集邮协会和公司合并体制不利于市场培育。集邮公司经理兼协会秘书长。集邮公司经理为了收入指标,根本无暇顾及协会发展。公司要赚钱,协会要花钱,两者产生冲突。许多局为节约开支,减少协会经费,长年不搞活动,机构涣散。
集邮业务是邮政一项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不应白白浪费这项投资少、起效快、市场竞争少的业务。目前集邮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管理体制不适应集邮业务市场化的发展。改革乃是唯一解决办法。
多元化的需求是我国集邮市场发展方向
集邮市场主要有三种:投资型,传统型,商业型。我国属投资型集邮市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集邮应走投资型和商业型集邮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之路。随着社会投资渠道的日益增多,投资型集邮将弱化。我们应利用我国人口众多,集邮人数比例尚不高的优势,满足多方位、多渠道的集邮。
可成立中国邮票市场监督委员会(暂名)
邮政要建立强有力的邮市监控部门,使集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目前的邮资票品管理司既是管理部门,又是业务部门,无法实现对邮市的科学监控和管理。拟成立的邮监会职责可以是:
1、邮监会直属国家邮政局,是集邮市场最高管理权力机构,负责新邮发行计划,选题,市场预测、调查、调配和规范。邮资票品司为集邮业务管理部门,要接受其监督领导。
2、制定长期合理的国家邮票发行计划。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邮票的选题非常丰富,邮票的发行除了体现其政治性外,还要考虑到它的市场性。地方题材邮票发行不利于国家邮票发行计划的统一的性和严肃性,要取消。
3、建立北京上海两大邮票交易市场。目前邮市是社会开办,其中北京、上海邮市为全国邮市风向标。这种社会开办的邮市不利于国家邮政局对邮市监督调控,我们要建立自己的邮票交易所。可选取北京和上海建立交易所,由中国邮监会直接领导,采用会员制。注册会员必须是具有一定实力的邮商,并缴纳押金。
交易采用自由交易制,不受国家发行价影响。为调控邮市价格,交易所可设竞价交易大厅,拍卖大宗邮票交易,既可为平抑邮市价格向外放货,也可为制止邮票打折,向内回收邮票。交易所调控邮市价格必须是中国邮监会所作决定,从预留的20%新票中进行调控,并且只有会员才有权参加竞价。通过调控,使当年新邮价格基本稳定在面值的20%以上。
交易所负责发布每日邮市交易价格,收集邮市信息、作好市场调查,为中国邮监会的决策提供依据。
4、决定新邮发行量。目前新邮发行量基本上是一年一制定,中途不变。邮票发行量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依据,不能如实反应供求关系。要解决这个矛盾,邮票发行前由专家委员会根据邮票的题材、设计、印刷等因素科学作出该套票的发行量,报中国邮监会批准。各省的新邮分配要改数字分配为比例分配,国家局每次发放各省新邮的80%,其余20%年底发放,中国邮监会根据市场情况在邮票发行期内,有权追加或减少新邮的发行量。
5、监督检查集邮公司。中国邮监会平时要加强对中国集邮总公司、各省市集邮公司的检查,查处违规经营。
调整全网利益分配
1、为调动地方集邮部门培育市场的积极性,国家局应加大集邮利润的让利力度,地方应得大头。
2、新票计划分配数要严格体现集邮市场的大小,依据新邮预订数和集邮协会会员人数,打破平均主义。严肃新邮预订数的申报,加大查处力度。中国邮监会可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集邮市场进行调查,防止虚假申报发生。
3、加强计划外邮票分配的审批程序。国家和省局原则上只有权批准小额邮品的额外分配,大宗邮品的额外要数必须报中国邮监会和主管局领导批准。
改革现行集邮公司运作体制,取消结算价
1、在收入计算上,对集邮公司的考核除新邮可按面值计算收入外,其余邮品只考核利润,促使注重企业利润,减少无效益的邮品炒作和盲目邮品开发。
2、允许有限市场运作。各公司可将少量邮品拿到市场上销售,但严禁低面值销售和提前销售。各邮政集邮公司内部之间可以互相调拨邮品,采用市场价结算。中国邮监会和各局要加大大宗邮品交易的审核监督力度,原则上邮票销售价格不得低于每日邮市收盘价的1%。
改革现行集邮集邮协会体制,培育集邮市场
集邮协会要单独建制,从集邮公司中剥离出来。集邮协会负责监督本地集邮公司的经营和新邮预订邮品的供应,维护集邮者利益,开展集邮文化教育,提高会员的集邮知识。国家邮政局每年还应发行一枚专供预订户或会员的紧俏品,提高集邮者集邮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