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销毁邮票的大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片喝彩声过后,新的问题来了:今后邮票还印不印?
有位朋友为此算过一笔账:销毁邮票前每年大约发行面值10亿元左右的邮票,销毁30亿相当于3年所发行邮票之和。账就怕算,一算就清楚了。如果今后仍按这个规模发行邮票,不出三年,又会有30多亿面值的邮票问世。到那时该如何呢?是否再销毁一次?所以人们在关注销毁邮票的同时,更关心邮票今后怎么发行。一言以敝之,即不可再造打折票。
如何才能不再造打折票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打折票是如何造出来的。应当说邮票打折是伴随着邮市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此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打折票是指未使用过的新邮折价销售;二是进入邮市的新邮虽然仍具有邮资凭证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收藏价值。概念明确了,问题就清楚了。邮票作为邮资凭证在邮政业务窗口出售时,是无论如何不能打折的,因为邮票本身没有价值,它体现的是邮政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当邮票进入集邮市场后,它就不仅只是一种凭证,它已经转变为一种商品,所以有人叫它“商业票”,非常准确。因为邮市不会承担邮局业务的。既然已经转化为一种商品,当然就存在打折销售的可能,通俗点说,其实就是“处理”。打折这一说法蒙蔽了大众的视听,如果说处理品,大家就心明眼亮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言自明,邮票在邮局发售,不是商品,只是凭证,不存在打折问题,也就是不会产生处理品。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纪特邮票不在邮局出售(邮局现设有集邮柜台,但它所出售之邮票并不是为邮政业务需要),而是在邮票公司(也称集邮公司)出售。人们现在常说邮票发行体制不顺,究其根本,指的就是新邮由邮票公司发售。
为什么新邮由邮票公司发售就会出现问题呢?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 邮票公司的业务与邮政通信业务毫不相干。虽然邮票公司设在邮政部门,而且它的收入也计入邮票收入,但是它的业务其实与邮政通信业务是风马牛:邮局出售邮票是把它当作凭证;邮票公司则是把它作商品卖。把这样一个部门纳入邮政之下,并当作邮政业务来对待,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二、邮票公司的利润应来自集邮收藏品的销售。有人会问,邮票不也是集邮收藏品吗?没错,邮票也是集邮收藏品,但要注意,只有收藏者需要的那部分才是收藏品,这也就是发行量始终为人们关注的原因。换句话说,邮票作为收藏品,只有被收藏者收藏的那些,而不是邮票公司自认为的它所销售的全部邮票。这一点是一个最大误区,也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所在。
这样一种错误的理念,掩盖了邮票公司真正的利润来源。所有现在官办的邮票公司,当他们在特权之下以低于面值的批发价拿到全部邮票后,所考虑的就不再是邮政的利益,而是这一本万利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当真正的集邮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邮票时,怎么办呢?尽管有关部门一再表白邮票打折与其无关,但邮市中永不间断的打折票其货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寓言是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为了追求利润,完成任务,邮票发行部门不再考虑邮票卖出去会流向哪里,只要有钱赚就行,不知此时他们是否还记得他们也是邮政一分子。然而,市场是无情的,当用户们发现邮市里的邮票用在通信上可以获得巨大收益时,大量的从集邮业务中卖出的邮票又回流到通信业务中。这是合法的,但是不合理。不久,邮政业务部门奇怪地发现,信函量呈上升趋势,可业务收入却未见增长。当谜底终于被揭开后,邮政业务部门就宣布不收寄这些贴有从邮市购买的邮票的邮件,结果一片哗然这样一来,邮票发行体制上存在的缺陷暴露无遗:现在的集邮业务收入其实是变向盘剥了邮政的利润。邮政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邮票发行体制的缺陷是打折邮票的摇篮,带来了诸多的严重后果。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殷新章先生在《中国集邮报》7月2日所发表的文章《消灭打折,决非一“毁”了之》他在文章中分析得非常透彻。综上所述,解决问题必须治本:只有理顺邮票发行体制,才能彻底消灭打折票。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赵正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