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收藏
管理层进行大规模销毁邮票后,作为此举直接受益者,集邮者反映如何?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大多集邮者对管理层的销毁举措,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上行的最大压力,就是打折花票过于泛滥。而打折花票的源头,主要来自各地集邮公司的库存,尤其是无序发行的1992-2001天量纪特邮票,如大威力炸弹,只要邮市稍稍有些人气,它就会轰然爆响。管理层对症下药,及时对这些障碍进行全面清除,市场轻装上阵,最终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偏激些言论,认为销毁邮票只是做秀表演,是管理层应付方方面面压力只张嘴不发声的假唱。今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就邮票打折问题专门提出了议案,各大媒体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报道,新中国邮票发行遭到上上下下一致的最严厉的质询。在这种大背景下,管理层不得不做出回应。销毁过期不能销售的邮票,本是一个常规行动,现在却成了管理层头上一顶炫目的花环。
更多的集邮者认为,管理层大规模销毁邮票,是有利于市场发展更有利于自身业务发展的双赢行为。从短期看,销毁邮票减轻了市场上行的压力,刺激了市场资金与人气的信心,但其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激活邮市,带动他们已经连续多年的集邮业务。作为集邮者,集邮不集邮是两可之事,想玩收藏,并不非要吊在这一棵树上。而作为发行方,如果集邮业务盘不活,那这块巨大的经济利益蛋糕,就眼巴巴地飞走了。
集邮者褒贬如何,虽然只是一个态度问题,但他们的态度,能最大程度的影响市场或进或退的方向。因为集邮者是邮市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他们,邮市就是无根浮萍,纵然有千变万变,也不能长期有效维持。从这个角度,管理层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首先要最大程度考虑集邮者的利益。集邮大众是邮票发行方的服务对象,也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眼光,漠视他们,冷淡他们,最终断掉的,同样也是自己的生路。前期进行的销毁纪特邮票,目的是提升1992-2001纪特邮票的市场价值,这也是政策落到为集邮者服务的实处,从效果上看,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004夏季邮市不“歇夏”,正是管理层努力的结果。
但从近日市场表现看,行情发展再次出现滞动局面,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大多邮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调。其中《甲申猴》传统大版由前期79元左右,落到现在的66元;《青铜器》、《毛泽东》小版,也分别由前期的55元、62元,回调至45元和56元;《世界杯》小版也从34元一路阴跌到29元附近;型张中的《步辇图》、《孔雀》,也由16.50元和11.50元,一日日落到14.80元与10.20元。价格走低是一方面,成交大幅萎缩是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出摊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入市人流明显大不如以前,场内邮商因为没有太多生意,多以扑克、象棋等游戏为主。在网上,因为行情缺少变化,各种议论市场的帖子,也少了许多。
邮市行情再度疲软,应该说,根子还在政策方面。市场方面刚刚略有些起色,政策又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其中包括发行量开始出现反复(《邓小平》型张的量为980万,高出《八仙过海》50万,升幅达到5.37%);“新邮”频出变本加厉为“新小版”频出,仅8月、9月,就有《人大50年》等6款小版推出,此外,《邓小平》也是小版形式,《人大50年》与《国徽》的大版与小版基本相似等;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的小版插册,加包装加其它附加邮品,将新邮小版市场价格定位,非理性抬高了许多。所有这些,均为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
一句话,只有政策落到实处,集邮者为之心动了,行情才能风生水起。否则,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关于这一点,希望管理层能做更多更实在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