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爱好者不同于投资者,集邮爱好者也不同于邮商,但集邮爱好者也会产生投资行为。一般来说,集邮者的这种投资行为都带有偶发性的特点。就是说,在长期的集邮活动中也会出现偶然的投资行为。如果“集邮者”的集邮活动是以投资为目的,或者专事邮品的买卖,那么他并不是集邮者而是投资者或者是邮商。投资者与邮商又有所不同,邮商是专门对邮品进行买卖的人,并以此为业;投资者则不然,他不以此为业,他的目的是投资,在邮币卡市场中什么能赚钱投资什么,他也许今天炒邮票,但可能明天去炒磁卡,他甚至可能对邮票一窍不通,但并不妨碍他在邮市中倒买倒卖。投资者炒作邮票具有很大灵活性,可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邮市热时进来,邮市冷时出去。邮商则是无论春夏秋冬,长年为集邮者服务,他们是集邮文化市场的从业者。社会多元化,人们在社会中的职业也可能具有兼容性。因此,也不排除邮商也参加邮票的炒作,集邮者偶发性投资也可能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特点。但集邮者、投资者、邮商等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人在集邮市场中只扮演一个主角色。集邮爱好者的活动主线是对邮资票品的收藏与研究、邮集的编组与展览等,投资行为只能是偶发性出现,许多集邮者甚至在一辈子的集邮活动从未出现过投资行为。集邮者收藏的邮票的增值效应,并不由集邮者主观愿望而产生,邮票收藏与投资行为完全不能等同起来。
集邮者的偶发性投资行为常常具有不可预见性。湖北一位集邮家,在介绍他的集邮生涯时,颇为得意地介绍了他对“中银错片”的投资。当他得知该片的错误和邮政部门明令回收后,他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下手早而狠,大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丰富了他的邮集。如果没有这次投资,他的邮集可能不会有后来的成绩。集邮者投资行为的鲜明特点是利用邮识。这位“中银错片”投资者,显然知道邮品的市场价值规律,回收的邮品,存世量一定会非常少,它日后价格暴涨是铁定的。在集邮队伍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
1982年前后,我国各省市纷纷成立集邮协会,集邮队伍开始迅速扩大。部分具有投资意识的集邮者他们意识到邮品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因此在短期内出现超出个人收藏需要的邮票购买量,当这些邮票完全在他们预料的暴涨后,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并再用于其他邮品的收藏。
1985年初,笔者出差到安徽淮南,在蔡家岗邮局发现有JF3“国际民航组织成立四十周年”和JF4“中国南极考察”两枚邮资封出售,但要搭售“M1”花卉美术邮资封,于是笔者将柜台内的十来枚JF3和JF4全部买下。但笔者这种行为还不是投资行为,因为至今笔者没卖出过JF3和JF4邮资封。投资行为的“卖出”过程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行为就没有完整的投资行为,也无法称其为投资。笔者认识一位已离休的集邮者,在“春节”、版张价格达到300元时,他把手中唯一的一个小版册卖给了邮商,而在该小版册跌落到90元时他又到夫子庙邮市购了一个回来用于收藏。这算得上是小小的投资行为。而那些专事投资者一般都是批量的买卖。
事实上,具有投资意识的集邮者遇到一些已经涨价而还处于平价的邮品,或者遇到一些在未来一定要涨价的邮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下来。但因为这种机会并不太多,只有偶然而为之。
集邮者具有投资意识并不是坏事,它可能为你带来一个真正的意外惊喜。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李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