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烈日当空,高温炙人,以张果老、铁拐李为首的“八仙”,也抗不住炎炎夏日的酷热,约齐了一起飘洋过海,去寻找更清凉的世界。所不同的是,如今“八仙”过的也是一片“热”海,不然背景怎么一片“黄褐”之色?
“八仙”是海峡两岸邮票发行极具吸引力的热门题材,其中台湾省和澳门特区前期已经推出。2003-15M“八仙过海”,只安排一枚小型张,面值又低设为6元,并在歇夏期高峰的7月末推出,发行方“借热点冲淡高温,以求人气不散”目的十分明确。
早在“八仙过海”问世前一个多星期,性急的参与者就将期货价高高定位在16元上方,相对于6元面值,翻了一倍,还绕了一个大弯。尽管后两日一直呈下行态势,但幅度极小,到发行首日,仍高居在15元左右,基本是面值的2.5倍。“八仙过海”如此高开,让市场各方感到十分意外,因为这之前的“孔雀”小型张,同样是优秀的题材,同样是6元面值,同样是930万发行量,但目前市场价只在11元附近,再往前的“桃花坞”小全张(1050万),甚至更只不足10元,刚刚问世的“柳毅传书”小本票(500万),市价也只在8.50元上下。“八仙过海”吃了什么豹子胆,敢如此逆大势而动?
其实理由十分简单,“八仙过海”之所以敢背离市场规律高开高走,就是借管理部门“销毁”这一股强劲东风。但管理部门果断采取的“销毁”举措,单一是为新邮炒作开道吗?
不可否认,邮市入夏后最大利好,就是管理部门果断销毁1992年-2001库存纪特邮票。参与者闻之心动,迸发出来的激情,与滚滚热浪相融,演绎了一轮蓬勃向上的行情。但在“一片大好”中,确实也隐藏有种种忧虑。
从因果关系看,此次大面积“销毁”,对象是深幅打折的高值票和小型张,这些品种借势上行,在情理之中,也是必然。但恰恰相反,目前市场运行的主流,是本来市价就不低的一些炒作品种。如2003年小版张新掌门品种“毛泽东110周年”,短短月余,从40元以下强行突破前期60元最高位。如近期市场主打品种“世界杯”小版张,一南一北在京沪邮市齐声高唱“霸王花”。其它新发行的品种,与6月中旬相比,大多涨幅也都在50%以上。短线快速增值,的确为市场聚集了一定人气,但另一方面,也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高位风险。
毋庸讳言,此次管理部门销毁行动,数量多,规模大,声势烈,是邮市行情大演变的激活点,但邮市过多表现为短线炒作行为,并不利于后市的发展。从邮市历史看,短线炒作之后,如果后续人气和资金出现断档,肯定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
邮市真正的基础,还是对集邮始终如一的芸芸大众,他们的好与恶,他们的悲与喜,左右邮市发展的方向,也决定邮市的沉与浮。集邮大众对炒新行为,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真正能让他们心动的,是“仕女图”、“京剧脸谱”、“留园”等早中期邮票。如果邮市起起伏伏总是以新邮为中心,而早中期邮票却长期沉寂不动,那么即使邮市能走出一波三折的行情,也是虚浮的不稳定的。邮市要想真正转好,需要的是投资型行情,而非炒作型行情。
如果把管理部门的销毁举措,简单曲解成为市场炒作行为清道,那么即使这轮行情走得再远,也是浮表的浅显的,如钟表上的秒针,速度无论多快,最终还是要转回来。而这一点,恰恰是市场参与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建议参与者心态还是要平和些,“八仙过海”虽然是一盅好酒,但悠着点,慢慢品尝或许滋味更足。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