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行体制才能治本
吴贵祥
近日,邮政高层承认了邮票发行政策的失误,且面值30亿元的邮票销毁工作也正在进行。然而就今年发行的邮票而言,很多邮人发现,邮票发行的品种反而增多了。如《甲申年》邮票虽只发行一枚,且为80分的平信面值,但通过发行部门精心炮制,开发出的猴兄猴弟达5种之多。此外,还有会员票、邮资片再次扩容。一方面在“销毁”,另一方面又在想方设法增加发行品种,众多邮人质疑:“销毁”作用何在?同时他们也纷纷指出,“销毁”毕竟只是治标之举,邮品发行体制才是邮票打折和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邮品发行方式背道而驰,发行渠道不畅。近年来,邮政部门根本不满足于集邮者对纪特邮票的零星购买,而直奔邮市卖大户,以致出现“邮局不卖纪特票,邮市纪特票成堆”的奇怪现象。
邮品发行监管不力,违规不断。目前开展的“专项整治”只是阶段性工作,难保整治过后违规不再死灰复燃。毕竟受到查处的基本是一些副局长或公司经理等替罪羊。据了解,实际上如果没有“一把手”的指使,作为副职领导是不可能冒丢乌纱,甚至丢饭碗的风险而明知故犯的。这也是导致一些基层邮局敢于顶风违规、屡查屡犯的主要原因。
许多邮人认为,消灭打折票,振兴邮市,既要有销毁邮票等治标之策,更要有邮政发行体制改革的治本之举。尤其是纪特邮票的发行方式应与国际接轨,发行期内在邮政窗口敞开销售,发行期过后,未售出的纪特邮票予以销毁。惟有如此,我国集邮事业和邮市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炒作行情难走远
张建初
对于邮市,入夏之后的最大利好,莫过于管理层做出销毁1992年至2001库存纪特邮票的决定。
此次“销毁”的目的是扭转市场严重的花票打折局面。但市场最“光彩”之处,仍是一些本来市价就不低的炒作品种。它们借“销毁”利好东风,连上几个台阶。其中最典型的,当数2003年小版新“掌门人”《毛泽东》小版。短短月余,其就从40元以下上攻到60元以上,强行突破了前期最高位。另一款主打品种“世界杯”小版,也在京沪两地邮市当起了“霸王”。而大多数品种与6月中旬相比,涨幅都在50%以上。这种短线快速增值效应,为市场带来了巨大隐患。
邮市真正的基础是集邮大众,他们的好与恶,才代表了邮市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了邮市的沉浮。而能让集邮大众为之心动的则是《齐白石》、《红楼梦》等早中期题材优秀的邮票。如果这些邮票始终处在沉寂状态,那么即使邮市能走出一波三折的行情,也是虚浮不定。换句话说,邮市目前需要的是投资型行情,而非炒作型行情。
邮票价值要回归
吴荣先
从6月25日“销毁”启动,至今已一个月,而打折票的价格仍在面值以下徘徊,只有其全部恢复到面值以上,邮市行情才算真正到来。
从1992年的增量编年票到2003年的新邮,曾一度出现90%以上都打折的今古奇观。今年3月人大代表的提案,促使邮政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年多的积弊,“销毁”便是措施之一。然而虽然销毁了面值30亿元的邮票,但销毁品种仍未见好转,打折票依旧打折。
对于铁杆邮迷来说,只要打折票还在打折,炒新还在继续,那么邮市就不可能真正复苏。他们希望国家邮政部门继续出台利好政策,诸如特快专递使用邮票、高值票可兑换低值常用票、鼓励团体收购打折票、改邮资总付为贴用邮票、撤销劣迹斑斑的放货公司、惩治违规倒卖邮票的邮政人员、遏制炒新邪风、半年内卖不完的新邮及时销毁、尽快推出符合市场的调价表等等,以使打折票能尽快彻底消灭。
来源:中国商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