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邮政局销毁1992年至2001年库存纪特邮票行动从开始至今已整整一个月了。此次特大利好政策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但如果我们从深层次思考这次邮票销毁行动,在高兴之余还可能会生出许多隐忧来。本文从一位集邮者的视角,对此次销毁行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衷心希望有一个良性运行的集邮市场,希望出现一个以广大集邮者为消费对象的服务型市场。为了国家邮政和广大集邮者的利益,除了销毁邮票的库存“量”之外,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转变,似乎是更值得邮政部门迫切考虑的问题。
销毁库存,重大利好
几乎所有集邮文献都认为集邮活动具有储值功能。事实上,收藏者手中邮票具有的储值功能是以邮政部门一系列发行政策提供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按照国际惯例,邮票过了一年发行期后,邮政部门对剩余的库存邮票均要销毁。这就保证了邮票存世量和市场流通量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使邮票增值成为可能。邮票增值并不是集邮者白得的“便宜”,而是集邮者与邮政部门双赢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邮票销毁大行动,可谓是重大利好措施。对集邮市场是利好,对集邮者也是利好,对邮政部门是更大的利好。
对邮市而言,因为销毁行动使邮市盘子轻了,后顾之忧少了,市场信心足了,人气旺了,资金进来了,邮市出现了生机。
对集邮者来说,市场流通量少了,存世量少了,实际的发行量也少了,因此手中的邮票增值的可能大了。尤其重要的是,市场趋于正常,才是集邮者最盼望的事。
对邮政部门来说,今天的失是为了明天的得,邮票销毁了,信誉建立了,民心回来了,市场走上正轨有了一个开端了。
邮票发行部门的失误
此次邮票销毁大行动,绝对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销毁行动。因为,这次销毁的并不是超过发行期的2003年邮票,而是1992年至2001年的库存邮票。十年超量发行,一次算总账,这已经超出常规。销毁行动之初,有一位出现在公众媒体前的邮票发行部门负责人的讲话比较客观,他认为这是发行政策上的失误。这使邮人心服。
失误一,超量超量再超量。从1992年开始邮票就超量发行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些超量的纪特邮票放在仓库里,等待的是去邮市“放货”的机会……
失误二,曲解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具有更为自由的特点。满足集邮者与投资者的需求是邮票发行部门的责任。然而,纵观最近十多年来的邮票发行,政策摇摆不定,被市场投机者牵着鼻子走。即使这次销毁行动,给邮人一个所谓的“惊喜”,无非是2004年新邮基本消除了打折。事实上,对一个正常市场而言,刚发行的邮票就被爆炒,与邮票打折一样也是不正常的。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政府经济,更不是政府部门诱使消费者走上歧路的经济。
失误三,商业道德缺失。印刷业十分发达的今天,一个邮票的折子值多少钱,谁都清楚。然而,一枚50元面值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就能卖到100元、120元。在获得巨额利润的的同时,邮票发行部门的商业信誉受到严重损失。
失误四,舆论误导。最近许多文章责难金箔小型张的发行量过大导致深度打折,笔者认为,金箔小型张发行的失误除了面值过高、发行量似嫌稍大外,最大的失误在于舆论误导。片面宣传它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正是舆论的误导,在当时,金箔小型张的发行量不是大了,而是少了。当时,全国大部分邮局没有敞开销售过金箔张,尽管我们今天责难其售价过高。而当时,除了少部分人能够走后门平价购到这款邮品外,自由市场的价格最高炒到500元,从价格看显然是供不应求。这正是舆论误导的结果。如果面值低到8元,而且是敞开在全国各邮局供应,或许发行量再翻一倍达到4000万枚也有可能被销售一空并被社会所沉淀,而不会出现任何库存,更不至于后来需要销毁。
失误五,忘记了善待集邮者。集邮者在某些邮局常常遇到滑稽可笑而又笑不出来的事。集邮者订了多套邮票,本可拿到一个小版张外加几套零票,然而,不成!邮局特为你撕开了,破版了。据说,这是以防拿到邮市上去倒卖。这边专门为集邮者“破版”,那边邮政车停在卢工邮市门前搬出的都是整版整版的新邮。这种事让文学家来描述一定会更生动。
失误六,只关注投机性市场,忘记了集邮消费这个大市场。为了刺激京沪两大邮市,时不时出台一点利好,时不时来一个缩量。导致许多邮票在邮市打折的同时,集邮年册却开了天窗。每年个别紧缺的邮品,预订所谓的年册也得不到它。今年发行的“甲申猴”新邮,谁在邮局购买到过?在中国想买到自己喜欢的邮票不知道有多难!你以为今年的“甲申猴”票发行少吗?仓库里有的是。但极有可能是要留着十年后销毁用的。
失误七,把纪特邮票踢出邮政窗口,导致国有资源流失。由于将纪特邮票从邮政窗口分离出去,成为了专门的集邮邮票。理论上认为,集邮邮票不再需要邮政劳务付出,因此即使打折销售也有高额利润。不同的低价放货由此而生。而大量打折邮票却流到了邮局实寄,使邮政劳务付出打了折扣。邮票打折销售,国有资源岂不流失。
邮市真的好了吗?
销毁行动开始后,京沪两大邮市忽如一夜春风来,有人认为邮市又该重现1991年和1997年的辉煌了。这边邮票发行部门才开始给抹了点脚气水,那边部分邮商大叫他的头痛病好了。事实上,如果销毁行动仅仅是针对投机性市场,邮市不可能从根本上好转。
1991年行情和1997年行情带来的全国邮票投资热潮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尽管历史会出现相似之处,尽管这次销毁十年的邮票正好包括了1997年前5年的库存邮票,但集邮市场却无法重复1997年的行情。对一个疯狂的投机性市场来说,发行量其实并不重要。这次特大销毁行动销毁的是1992年到2001年的库存邮票,而刺激起邮市有良好表现的品种并不是被销毁的品种,都是去年发行与今年发行的小版张邮票。这又说明什么?对投机者来说,他们只要一个利好的概念,至于行动并不重要。
可见,邮政的失误与邮商的投机是配合默契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行情真的值得炫耀吗?大批无知的投资者正是在1997年的大行情中被套走了许多血汗钱,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当有人赚了钱的时候,肯定就有人赔了钱。邮政部门着力培育的可能不是这种变相赌博的场所。
邮市好不好,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最为冷落的时候,有人却因邮政的暗箱操作大获暴利,对他们来说,希望天天都是这样的日子。市场的规范对大部分人好了,对少部分却差了。市场的混乱、不规范、无序化只能使少数人获益,而使广大集邮者的利益受损。
如果有人还保留着往年的《中国集邮报》或者刊登有邮票价格的其他报纸,不妨再拿出来翻翻。比较一下目前的价格与当时的价格,或许这又是一味使投资者脑袋清醒的良药。“春节”小版张、“建党80周年”小版张、“昭陵六骏”小版张、“水乡古镇”小本票、“白娘子”小本票,“梅兰芳”特种邮资片等等还有许多许多,信手拈来任意一款曾受到人们喜欢的邮品,目前的价格无不都是高价时的1/2到1/10不等。比照结果,我们就能发现目前的冷市局面根本没有改观。邮票价格炒高后再连连下跌,这样的邮市能留住几个收藏者!
因此,只有把市场的立脚点放在广大集邮者的位置,这个市场才会是正常的。
要为广大集邮者服务
集邮市场是一个消费市场,作为邮商也可以在这个市场中投资赢利。但一个长期炒作的市场对发展集邮活动并无好处,疯狂的炒作最终将受到市场报复。新邮票库存过多,说明对市场预测不准确,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发行对象如果是面对广大集邮者,不仅容易准确预测需求,而且也可引导市场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记忆力不错的投资者都不会忘记两年前,北京和上海邮市中许多邮商提出的“拒绝新邮”口号。人们不应该忘记这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集邮者对今年的“甲申猴”票有需求,仓库中的存货完全可以放到邮政窗口面向广大用户销售。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不正是邮票发行部门的任务嘛。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引导邮市为集邮者服务,而不能一味迁就邮市中的炒作者。事实上,许多有远见的邮商早几年就提出为集邮者服务,面向集邮者经营的思路,反对新邮的炒作。
销毁邮票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刺激邮市?为了广大集邮者?为了增加邮市中炒作筹码?为了挽回邮政信誉?为了回应人大代表的批评?为了做表面文章?为了新官上任放一把火?只要把立脚点站到国家、邮政、广大集邮者方面来,相信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如果邮政部门旨在扶持一个为集邮者服务的市场,这个市场因这次销毁而大有前途。如果并不以此为目的,则后续政策必然与广大集邮者的利益产生抵触,销毁效果就得打一个问号。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