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邮票打折,话公开听证(一池星月) |
发布日期:2004-12-14 21:45: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论邮票打折,话公开听证(一池星月)[日期:2004-12-14][字体:大 中 小] 自一九九七年集邮浪潮到达顶峰后,邮总便自以为集邮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没有其他相关措施的保护下,盲目把集邮这块蛋糕做大,以至于新邮连年贬值,使邮总在集邮上的收益也连年缩水。
为改变这种情况,邮政近年来采取了许多政策,如加盖、销毁、发行小版、按面值80%上缴货款等等。然而,邮市依然我行我素,难改颓废状况,新邮依旧“打折没商量”,让邮总暗自嗟叹:“怎么还是这样呢?”
邮票的打折,不仅减少了邮政的收益,更对广大集邮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所以我们也看到论坛中的一些朋友,动辄对邮总大发牢骚,继而对邮总破口大骂,想想也是,看着自己的血汗换来的人民币悄无声息地一年年减少,谁的心能不疼呢?
其实,邮总这几年也逐渐明白了与集邮者“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出台了如销毁等诸多所谓利好的措施。然而,市场却偏偏不领你的情,何故?原因就在于邮政依然是以一种“官老爷”的心态,“盲人骑瞎马”,以至于落到了今天“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地步。
那么怎样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邮总应尽快放下官老爷的架子,全面实行听证与公开制度:即在新邮选题、设计、预订、发行、销售、销毁等过程中,让广大集邮者参与到各个环节,发挥参谋和决策的作用。
众所周知,近几年,特别是出现地方题材以来,邮票在选题方面显得不很严肃,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使自己的题材早日登上国家名片,多次进京与主管邮票发行部门,打通关系,即所谓的“走后门”。这种现象从正的方面看是为了地方政府及群众的利益,但从反的方面讲,却严重扰乱了国家邮票选题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有可能使得有些大权在握的人借此机会滋生腐败,此乃其一。其二,即便是国家选题,有关部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规划,只是到了该制定选题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使得挂一漏万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邮票的严肃性。如果实行公开、听证制度,让广大集邮者参与进来,按照邮票发行办法的规定,自己选择题材,邮票发行部门在题材选择完毕后,再组织部分集邮者、专家进行听证,最终确定发行计划,那么上述弊端便可迎刃而解。
在邮票设计方面,前几年,邮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以,邮票的设计质量滑坡严重,以至于出现了“六指警察”等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好在近年稍有进步,公布了一些邮票图稿。然而,这些图稿也只是一些确定的图稿,大家也知道,往往有一些落选的图稿,却是广大集邮者喜欢和认可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抛开其他可能的因素不说,但说专家评审,我们不否定专家的水平,然而专家的眼光却不能代表广大集邮者的眼光,你喜欢齐白石的虾,我偏喜欢黄胄的驴,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早一些时间公开此选题全部入选图稿,让集邮者投票选出心中的最佳,这种现象又怎会发生呢?
在邮票预订、销售、销毁等方面,更应该进行公开与听证,按预订量确定发行量,如果其中没有猫腻,还有什么不可以公开的呢?预订一个月,订了多少套?销毁了30亿,销毁的是什么?赠送黄猴版,到底印多少?赠送“非典”票,究竟有几何?复杂吗?不!简单的很,那么为什么不公开呢?说白了,还是官老爷的架子放不下嘛!这种心态是害人害己的,是要不得的,邮总的官架子放不下,邮市永无出头之日,新邮总有打折之时!
现在的情形是,面对新邮连年贬值的烂摊子,邮总只相信自己的力量,闭门造车,只寄希望于自己,来摆脱眼前的困境,而忽视了广大集邮者的能量,以至于落得今天的下场。
总之,邮总要想使目前邮市走出低谷,使流失的集邮者重新返回,必须实行公开、听证制度,与广大集邮者一道,再次创业,再造邮市辉煌明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