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的经济因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底、不可控。谁都恐惧热钱,但谁也不知道热钱的数额到底有多少,包括央行在内,1.75万亿只是个预测数字。因此,中国的一切经济政策都围绕热钱而动,而不是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而动。
中国经济出现悖反现象。热钱多到与外汇储备相当,但中国的资产品价格在下跌。没有人会反对中国经济需要强大的直接融资市场,但学界与管理层确实有一股力量反对做大中国资本市场——看看去年有多少学者撰文把中国资本市场与泡沫后期的日本资本市场相比吧,而现在越南危机给他们增加了新的佐料。所有的危机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恐惧之源,现在的经济热点是担心人民币从2005年升值20%之后,热钱撤出中国,导致中国经济大盘崩。因此,中国资本品价格绝对不能上涨。
金融数据印证了这一点。
到4月份为止,货币数据显示出可控的趋势,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发行量在下降。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比上月末低1.4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比上月末低1.5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5.96%。1至2月净投放现金2079亿元,同比少投放1476亿元。3月末,M2余额423055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 150867亿元,增长18.3%,回落1.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0433亿元,增长11.1%,回落5.6个百分点。
但是,5月末M2意外反弹,同比增长18.07%,M1同比增长17.93%。这一连串数字说明,央行的紧缩政策与资本市场的下挫起到了作用,导致全国居民存款增加,5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当月全国居民户存款增加2369亿元,同比多增5154亿元,连续7个月呈现增长势头,5月定期存款增加而活期存款下降。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资金在资本市场风险的驱赶下,进入银行蜇伏,等待资本市场的回暖。
货币数据能够反应市场变化。我国的M2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货币、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客户保证金。M3货币供应量则是指M2加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非客户保证金的部分),以及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换句话说,M3相当于整个银行体系(包括央行)的金融资产总和。我国的M2与M3一度保持平缓,应该归功于资本市场热度的降温。
热钱增加本应该推高资本市场的价格,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担心资本市场价格上升吸引更多的热钱,使资本市场价格更高,政府对于楼市与股市进行刻意打压。
这使得热钱的路径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从海外进入的个人游资可能蜇伏在银行中等待收获无风险收益,另一部分可能成为迅速增加的外汇贷款的一部分,而更多的热钱选择了股权投资,比如入股合资金融机构,或者入股资金链紧崩的房地产企业等。今年3月在香港上市折戟的恒大地产,在6月份获得私募基金多亿元的融资。恒大只是一个典型案例,虽然房地产公司资金链紧崩,但房地产业的投资没有减少,恒大案例说明房地产商的资金渠道。
总体而言,资本市场下挫导致投资者财富蒸发,A股市场上半年市值蒸发18.18万亿元人民币,八成以上投资者亏损,由于A股市场主要是境内投资者,因此,境内投资者成为外资首当其冲的陪绑者,由于缺少多种投资工具,缺少享受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便利,国内投资者的损失远远大于国外投资者的损失。
对于国外热钱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从股权投资中连接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获得数倍溢价,同时通过在境外做空享受对冲收入,再不济,还可以通过直接存银行获得升值收入,而不必像国内的人民币持有者一样为负利率与通胀惶惶不可终日。中国是美元持有者的避风港,而不是人民币持有者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