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
发布日期:2008-5-29 16:51: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市场一直关注地震造成的经济影响以及会否导致正在实施的紧缩政策发生逆转,一些评论人士将此次地震与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相提并论,认为其潜在经济影响可能会比最初的预期要更加严重,灾后重建需求可能使中国的宏观政策制定变得更加复杂。与记者连线的高盛、花旗、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认为,鉴于四川重灾区的经济规模不大,如果总体宏观政策立场保持不变的话,该地区的重建对于全国整体需求乃至价格的影响应会比较有限。 重建需求对经济影响较小 摩根大通26日公布的两岸三地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四川大地震比很多人最初预计的要严重,据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2000亿元,超过了今年年初雪灾造成的1510亿元的损失额。不过,鉴于四川省受灾地区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只有1995年阪神大地震受灾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高盛中国区经济学家梁红和宋宇表示,本次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远不及日本阪神地震那样严重。 具体而言,与四川大部分重灾区位于山区不同,神户及其周边地区是日本的制造业中心,神户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厂之一以及当时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港口,大地震对于日本制造业和交通运输造成的严重影响可以想见,据称日本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约占当时全国GDP的2.5%。尽管如此,后来日本的经济表现实际上却好于预期且迅速恢复。 “在地震发生之后,日本的工业活动、消费者信心和支出均显著下滑。然而,在强劲的重建需求推动下,它们又都迅速回升。从季度数据来看,人们几乎看不到地震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地震发生当季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增长1.2%,在前一季度环比下降1.5%的基础上反弹,而且此后一季度环比增长率加速至5.1%。”梁红如是说。 对实体经济来说,财产损失作为存量是不计入GDP的,而灾后重建则将成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进而拉动经济。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告诉记者,灾后重建的投入规模决定了地震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根据他的介绍,阪神大地震时,日本政府投入1亿日元就可以带动民间投资50亿日元。“假设中国政府对灾区的投资加捐款为200亿元人民币,该笔资金即使放大5倍也达到了1000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固定资产投资的25%。假设四川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40%,那么,因地震而增加的投资将使四川GDP增加1个百分点。当然,考虑到地震对灾区企业设施的破坏和产能的影响,如果这种破坏刚好下拉四川GDP1个百分点,则正好与重建资金带来的拉动作用相抵消;如果不到1个百分点,对四川GDP的影响则略显正面。”至于地震对消费的影响,四面八方的物资援助可能会使灾区的商品零售总额下降,从而对GDP增长产生一些影响。另外,因四川不是制造业中心,地震对出口的影响不大。总体来看,沈明高预计,大地震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下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对全国的影响不会超过0.04个百分点。 地震使通胀压力暂时居高难下 谈到四川大地震对国内通胀的影响时,沈明高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地震造成的破坏影响了四川水、电、油、气、矿产资源的基础设施和产能,也影响了其运输能力,灾后重建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的运输能力,这些都对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有一个向上的拉动。其次,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地震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和灾后重建急需大量劳动力,可能在短期内对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增大通胀压力。第三,尽管四川农业的地位相对比较重要,但本次地震对粮食和猪肉价格的影响不如年初发生的雪灾大,因为生猪饲养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受地震影响很轻微的川西平原。 据官方估计,到目前为止,四川损失的生猪在100万头以下,而全国现有的生猪存栏量在4亿头以上。近日来猪肉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也反映了这一点。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预计,今年包括雪灾和地震在内的重大自然灾害很可能会使通胀暂时居高不下,再加上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并促进国内增长的需要,国内价格自由化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延缓,政府将运用财政工具并重新允许人民币汇率加快升值以缓解供应端的通胀压力。 总体宏观政策立场应保持不变 目前,四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即将大规模铺开。为帮助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中国政府已宣布了一揽子财政措施:立即投入700亿元作为灾后重建恢复基金;动用国家储备向灾区分配石油产品和粮食;将为受灾地区的1000万民众提供为期3个月的食品补贴。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已决定延缓上调本该于20日生效的灾区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人民银行还增加了四川银行业的再融资和再贴现限额,以确保该地区可获得流动性和融资。 沈明高表示,局部的区域性的放松信贷控制是可能的,但是,这种局部放松有可能会对整体信贷控制形成冲击,不排除在四川获得的贷款用在其他地区的可能性,除非局部放松具有较强针对性,如针对灾后重建或出于民生问题的考虑。 梁红和宋宇认为,在国内通胀率上升、全球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震后重建需求可能使中国的宏观政策制定变得更加复杂。但是,从灾区的经济规模来看,如果总体宏观政策立场保持不变的话,该地区的重建对于全国整体需求乃至价格的影响应会较为有限。 “如果政府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放松货币政策,无论是由于地震灾害还是因为一些出口商的呼吁,都会导致通胀前景恶化,使得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目前,我们依然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但是我们将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以判断通胀是否面临上行风险。”梁红如是表示。 龚方雄预计,短期内央行不太可能加息,特别是考虑到加息并非控制通胀的有效途径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共识。为了对灾后重建提供融资,央行可能进一步放松对灾区的流动性和贷款控制。不过,对整个银行体系来说,央行仍将保持对流动性管理和信贷环境的关注,今年晚些时候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将达到17%。 (《金融时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