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大势何去何从?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和难点是什么?能否在保增长与治通胀之间找好平衡?怎么看外部风险与内部压力?请看对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的独家专访——
■全球横向比较,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当属最好。下半年经济将延续出口减、消费平、投资略降的增长格局
记者: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依然向好,但国内外对此
也有一些争议,您个人如何看待下半年及全年经济走势?
刘鹤:今年经济形势最复杂、挑战性最强,世界经济变化较大,很多情况出乎意料。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4%,从经济增长潜力看,这个速度并不低,与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也是吻合的。从需求结构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增长相对均衡,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往年。我特别强调,要从全球视野认识中国经济。目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滞胀”,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济下滑、通胀率上升,53个发展中国家通胀率达到两位数,一些国家甚至发生社会动乱。横向比较,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当属最好。历史地看,经济运行本身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特征,低成本、高增长的阶段已过去,经济结构调整是客观大趋势。
考虑全球因素,下半年经济将延续上半年增长格局,即出口减速、消费持平、投资略降,总的增速会比去年低一些,各方预测全年增长在9.5%—10.4%之间。
■宏调政策力度已基本到位,应“创造环境,稳定预期,静观其变”,并在信贷、退税、价格等方面适时微调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必须稳定政策”、“必须适时微调”,对此您是怎么认识的?
刘鹤:“稳定政策”,我个人理解是三方面:其一,就中国经济现实表现看,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已基本到位,没必要再加大调控力度,而应保持各项宏观政策的稳定,从而创造一个良好、透明的外部环境,使企业按照市场信号主动调整;其二,稳定预期,使全社会预见到环境的特点,使微观主体从容起来,确保“平稳较快”的大势;其三,外部变化如此之大,水到底有多深?需要冷静观察。美、欧、日面临经济困局,发展中国家都急于找对策,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审慎应对,而不是轻易出手。概括讲,即创造环境、稳定预期、静观其变。
关于“适时微调”,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不同利益主体感受各异,特定的地区、 产业、企业和群体面临不同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遇到挑战。应当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微调什么?一是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信贷政策引导,使资金流向有竞争力、充分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二是对经营困难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应适当调整,保持外贸平稳增长;三是适时理顺价格,要根据实际情况择机微调,改变价格扭曲现象,增加供给,抑制需求,保证市场平稳运行。
■不能单纯为了治通胀而弃增长,也不能只要增长而忽视治通胀。在稳定政策前提下,推进关键环节的改革,把微观基础打牢,使宏观政策更有效
记者:中央提出下半年“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怎样在二者之间找好平衡?下一步宏调的着力点应放在哪儿?
刘鹤:又好又快发展,不能单纯地为了治通胀而弃增长,也不能只要增长而忽视治理通胀。汇率、利率、价格是快变量,劳动力素质变化是慢变量,快和慢变量之间的均衡有一个过程。从这个事实出发,下半年宏观调控重在“控总量、调结构、稳物价、促平衡”,着力点是在稳定宏观政策前提下,推动关键环节的改革,使微观基础更扎实。一是要深化金融改革。信贷政策收紧,被紧掉的往往是中小企业,这反映了国内金融体制相对僵化、融资结构不合理,要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大企业直接融资多,可为中小企业腾出更多资金空间;二是审慎推进价格改革,宏观矛盾往往源于微观机制改革不到位,这使宏观政策传导不下去,最主要的是价格扭曲。人们说“不存在增长的极限,只存在扭曲的极限”,价格信号扭曲就很难实现又好又快。今年正值改革开放30年,应推出改革新举措,把微观基础打牢,使宏观政策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