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一种机制币。我国自有金属货币以来,首先是采用钱范浇铸的,在钱币学中称之为“范铸钱”。我国最早采用机器造币,应首推光绪八年(1882)由吉林机器造币局所造之银币。我国最早的机制铜币,是光绪十五年(1889)出自于广东造币厂,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为“机制币”的开始。而铜元也是由广东厂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首先制造。
铜元在当时是取代制钱充当银元的辅币而发行的。铜元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铜元的生产效率比范铸钱高得多,造价相对较低。其次,铜元在实际上与银元相挂钩,形态与银元相一致,进位较简捷。
铜元在形制上比制钱造型规整,花纹细致大小适中,便于人们认用。
我国铜元始于广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同时受到香港铜仙及外币的影响,拟自仿造,以救钱荒。这年六月,广东开铸铜元,以紫铜百分之九十五,白 铅百分之四,锡百分之一配合,每枚重二钱,当制钱十文,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及满文“宝广”,外环珠圈,上缘纪地文字为“广东省造”,下缘纪值文字为“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中铸“飞龙”图及珠圈,上缘英文纪地“KWANG TUNG”,下缘英文纪值“ONE CENT”。广东铜元的出现,开我国铜元之先河。 由于铜元式样新颖,流通便利,适应了当时流通需要,颇受欢迎。1901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战争失利及 巨额赔款,清政府也视铸币为发财之道,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铸造铜元,轮廓精良,通行市肆,民间 称便,……着沿江沿海各省督抚即筹财仿办”。各省当局欣然受命。于是各省造币厂纷纷设立,大造铜元。 至1905年底,全国开造铜元已有17省,设局20处。由于铸局过多,各局所造式样与成色实难一致,于是出现 了黄铜元或劣质铜元,对铜元的流通及自身价格造成不良影响。更由于铸量过多,流通阻滞价格跌落,中央 (清廷)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又出现了限制与反限制,倾销与反倾销的现象,使币制混乱日趋恶化。对此,清政府曾采取许多对策,但收效不大。至此,清政府不得不下决心进行整顿。
1906年7月,清财政处户 部会奏请将铸造铜元厂酌量归拼折中,拟将现有铜元局归拼为九处,“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归并江宁为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广西归 并广东为一厂。合奉天、河南、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皆归臣部统辖,调剂盈虚,彼此均可匀拨”。这 些措施的执行,使铜元混乱的现象有所好转,但铜币制度紊乱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直至宣统二年 (1910)四月十六日,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铜元中的问题,颁布了币制则例,在确定银本位的同时,规定铜辅币为分币,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这次计划尚未实施,就与清王朝一同寿终正寝了。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北洋政府时期的钱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而纷纷增 设新厂,所造铜元铜质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建国前夕,铜元 还在贵州、绥远等地出现过,但这只不过是铜元在中国历史上的回光反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曾先后制造和发行铜元数种,有些已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
铜元在我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它在我国货币的历史长河中,仅为十分短暂的一瞬间, 但是其品类繁多,形制复杂,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铜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去收藏、去研究。
来源:淘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