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导报2005年10月13日报道)《收藏拍卖导报》2005年6月30日第九版刊登了周泰宇《细说“香港一仙”普与珍》一文,文中周先生对香港一仙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读后颇受教益。但文中讲述:“香港1904年便废除‘仙’,改用‘文’作货币单位”,后文又记述:“1941年英国生产了500万枚‘香港一仙’流通币……”这样的叙述前后矛盾,明显的漏洞使我看了觉得一头雾水。
翻阅《香港货币图录》,从1863年至1941年香港都有铸造“一仙”辅币。无独有偶,《杭州钱币》1991年第3期刊登陆永明的《香港硬币漫谈》,其中也介绍,从维多利亚、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时代直至乔治六世的1941年,英国都有生产“香港一仙”辅币,就是到伊丽莎白二世的1980年,也还在投放“伍仙”辅币。不知何故,周泰宇先生怎么会认为“香港1904年便废除‘仙’,改用‘文’呢?”再说1904年以后香港改“文”辅币,有谁看过?
笔者收藏有香港首发的“一文”辅币。据《钱币漫话》胡幼文的《香港一千与香港一文》介绍,该币是港督罗便臣应贸易界的要求,委托伦敦造币厂机铸的铜钱。该钱直径16毫米,厚0.6毫米,重1克,正面刊写“香港一文”四字,背面有英文“HONG KONG”(香港),下有英文“ONE MIL”(一密耳)纪值,中纪年“1863”字样,穿孔上方有皇冠,穿孔下是维多利亚女皇英文“VICTORIA”的缩写“VR”。这种仿中国古钱外形的机铸一文钱,仅铸造3年。到1866年,英政府宣布港币以英属原有币为本币,并在同年铸造了一种新辅币“香港一千”。该钱铜色、直径、重量、钱形、英文字母及图案均与“香港一文”相同,而区别在于所铸年份和改纪值,即“文”改“千”。若以中文意思论,“千”是“文”的千倍,短短几年,面值何以暴涨若许?其实不然,考其背文,英文同为一密耳。相当于千分之一英镑,可见一文与一千面值是相等的。香港当局后感与中文数字“千”容易混淆,遂改“千”为“仙”。
可见,香港是先废“文”,后又除“千”,改用“仙”作货币单位的,存世的香港辅币就是明证。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陈阿泉 (福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