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交割能力与市场价格 |
发布日期:2005-4-6 21:36: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在钱币市场上,人们普遍认为,钱币本身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将决定钱币的市场价格。而钱币价格的波动则可以被视为钱币的市场价格向其实际价值“回归”或“背离”的过程。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所公认的那些影响钱币价值的主要因素,例如钱币的数量、年代、质地、品相以及精美程度等,同样是最终决定钱币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有理由问,为什么年代相近、品质相似的古泉“孤品”会有相去甚远的市场价格?为什么数量相近、品相相同的流通纪念币会有大不相同的市场价格?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假设某种钱币的市场价格始终不断持续上涨,那么,是否意味着这种钱币的实际价值也是不断变大的?
事实上,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指出的那样,“价值是由主观决定的。”因此,对于不同的钱币收藏者而言,他们对那些人们所公认的影响钱币价值的因素,例如数量、年代、质地和品相所赋予的权重是各不相同的。这意味着,在钱币市场上,许多偶然的、具体的因素都会以微妙的方式影响钱币的市场价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国的钱币市场上,一些具有特殊号码,例如顺序号“12345”或者连续号“88888”的纸币价格会“有理有据”地比那些具有普通号码的纸币价格高出许多。不过,这样深入思考下去的结果却是,钱币的实际价值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而钱币的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例如,倘若我们坚持认为钱币本身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将决定钱币的市场价格的话,那么,我们将难以令人信服地圆满解释为什么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臆造币”和“赝品币”毫无价值可言,但是,在钱币市场上,标明为“臆造品”和“仿制品”的钱币却仍然有人愿意购买并收藏。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愿意购买某种钱币,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种钱币具有如钱币评论家所说的诸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之类的所谓“真实价值”。而是由于我们认为这种钱币具有足够的交割能力,还有其他收藏者同样愿意支付相同甚至更高的价格购买它。换句话说,钱币的市场价格并不是由钱币的实际价值直接决定的,而是由钱币的交割能力直接决定的。
钱币的市场价格并不是由钱币的实际价值直接决定的。这是因为影响钱币价值的因素众多。因此,尽管我们可以从诸如钱币的数量、年代、质地,甚至是钱币的题材、面额、意义中找出若干种因素来证明这种钱币确实是“物有所值”。但是,这种解释充其量只是一种“事后诸葛”式的解释。因为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我们几乎总是可以根据钱币的市场价格寻找出其价值之所在。换句话说,在钱币市场上占主流地位的“价值学派”所谈论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空中楼阁”。它并没有为我们分析钱币的市场价格提供一种逻辑清晰的分析框架。
钱币的市场价格是由钱币的交割能力直接决定的。钱币在市场上的现期交割能力以及钱币收藏者对钱币的未来交割能力的预期(预期交割能力)将共同决定钱币的市场价格。尽管这种观点与“价值学派”的主张相左。但是,钱币市场上的情况恰恰就是这样:一个钱币收藏者之所以在“虎年彩色1盎司银币”的市场价格为400元时不去购买,而是等到其市场价格在不久之后上涨到1000元时才去购买。并非因为他相信这种“彩虎”银币的实际价值应该用1000元衡量,而不是用400元衡量,却是因为他结合这种钱币的现期交割能力和预期交割能力,推测这种“彩虎”银币的交割能力还将继续增强。
强调钱币的交割能力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并不是要否认钱币的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只是由于钱币收藏者的投资意识、投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钱币市场变得日益复杂,这就使得钱币的市场价格也变得令人越来越难以把握。马克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认为:“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而不再坚持钱币的实际价值直接决定其市场价格。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此文为钱币收藏者提供一种分析钱币市场价格的新的思路,并且为那些仅仅基于“价值学派”的立场感到匪夷所思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释。(《金融时报》马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