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君子兰和博“傻”原理 |
发布日期:2003-4-21 20:25: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郁金香、君子兰和博“傻”原理
从16世纪开始,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创造了巨大的繁荣。1634年,富有的荷兰人迷上了奇形怪状和色彩艳丽的郁金香。巨大的投机热潮在短短的3年中,使得郁金香的价格扶摇直上——在市场达到最高潮时,一株“名贵”的郁金香的价格竟然超过了相同体积的黄金的价值!郁金香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花”。一些人靠贩卖郁金香发了大财,更多的人则把大部分财产投资成了这种草本植物。但好景不长,1637年,市场对这种“摇钱花”的旺盛的需求迅速冷却了,郁金香的价格暴跌了97%!而且再也没有回升过。那些投资于郁金香的人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类似的“闹剧”在300多年后的中国也曾多次上演。198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突然产生了对于一种被称为君子兰的兰科植物的狂热。一盆被“行家”称为“极品”的君子兰的价格竟在万元以上,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城市平均工资也不过百元!当然,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不久“高贵”的君子兰就又成了安贫乐道的象征。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在上面这些活动中,许多参与者的动机完全是出于纯洁的个人兴趣爱好。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绝大多数人却是抱着投机牟利的目的加入其中的。这些人购买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交易的商品对他们来说唯一的使用价值就是赚取差价。所有这些购买者没有一个想成为这些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东西的最终购买者或使用者。他们购买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东西真的值这个价钱,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还会有其他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这些东西。也就是说,之所以情愿自觉不自觉的出高价当“傻瓜”,是因为相信还会出现下一个比自己“更傻”的“傻瓜”。
但是市场的行情却变化无常,没有人能够准确的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价格到达顶峰时进行了交易。人们只能通过“赌博”来进行决策。一般而言,卖出者总是相信买入者是“傻瓜”,因为如果他认为价格还会继续上升,他就不会选择出售而宁愿等待;而对于买方而言,他的预测恰恰相反,他无疑认为“傻瓜”不是自己而是对方,因为他相信出售者错误的估计了未来的行情,价格还存在上涨空间,自己显然将从对手的错误中获利。于是,交易就在这种关于“谁是傻瓜”的博奕活动中得以延续。这就是博“傻”原理。
运用博“傻”原理,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解释股票市场中“买涨不买跌”的名言。一般而言,是买方不断的出更高的价格推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抬价的过程中来,因为买者知道只有在价格达到顶峰时买进,自己才是傻瓜,而在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这种可能性很小——不断上涨的价格本身就说明还在有“新的傻瓜”源源不断的加入到这场“猜傻瓜”的“ 游戏”中来。而在价格下降时则不然,人们知道在价格没有彻底达到谷底之前,任何购买活动都意味着自己成为傻瓜,除非有比较大的把握证明自己恰巧在最低价买进,人们是不会购买的,而这种情况下,成交量和价格必然就进入了自我紧缩的恶性螺旋。
当然,究竟谁是最后的“傻瓜”只能留待市场和时间去验证。一般来说,当不再有“新的傻瓜”加入到这场博傻的游戏中来的时候,真正的“傻瓜”就诞生了。这些傻瓜无疑将为自己的判断失误付出惨重的代价。
那么什么时候,不再有新的傻瓜加入进来呢?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个社会突然间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富可以供人们出更高的价格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切博傻活动的最终必然结果。因为一个社会的财富始终是有限的,货币总有“撑”不住价格的时候。这个时刻的到来与一个社会可动员的货币财富总量有关系。
1929年10月美国的股票市场暴跌就属于这种情况。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1929年8月提高再贴现率的措施,对向股票市场提供资金的银行起了强烈的紧缩作用。当人们无法再获得充足的资金购买看好的股票时,那些靠银行资金将股票价格抬到高位的人和慷慨贷款给他们的银行家的末日也就到来了——他们成为了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公认的“傻瓜”。
另一种情况是,在过高的价格面前,炒作的对象突然失去了公众吸引力。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炒作的对象自身的局限性——“迷惑”人们理性的“魅力”有限所造成的。
能够成为人们博傻活动的对象的东西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没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否则人们很容易就此判断出应该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二是比较稀有,用经济学的术语表示就是“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产品的供应潜力受价格的影响不大,这种稀有性一方面使其供给很难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升高,另一方面又使人们丧失了判断其价值的参照基础——社会一般劳动时间——从而难以定价;三是要便于储藏和交易,有耐久性,否则就会使保有——从而交易的延续性变得困难,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花卉;四是要有一定的市场接受性。
可以看出,除了最后一项以外,古董文物表现的特征最突出,而郁金香和君子兰之类的东西却很差,——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博傻活动中昙花一现的命运。股票总体说来,四个方面都很突出,这就决定了它可以成为“博傻活动”主要工具。可以说,在股票市场中,很少有交易者是因为热爱一个公司,以至于非当股东不可,而购买股票的,99%以上的交易者都是抱着“博傻”的心理参加交易。
迄今为止,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是我们人类所知的最复杂的市场。这种复杂性集中的反映在定价困难上。从这个角度说,一切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中的核心问题都无一例外的是——定价问题。一种商品定价越困难,对其的投机性交易就越多,对于“博傻”活动来说价值就越大。对于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产品而言,其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不要说准确定价,就连预测其短期走势也是相当困难的。
交易的关键是价格。16世纪,由于大量金银流入而处于价格漩涡中的西班牙学者曾经“无可奈何”的做出结论:“价格的决定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只有上帝才知道”。 其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交易都可以用博傻原理来解释。可以说,每一件不是出于消费和生产的目的而进行的交易活动,在定价的过程中都带有一定的“博傻”的色彩,只不过这些交易的产品最终使用者很快就会出现,因此表现的博傻程度要温和得多而已。这种 商品流通过程中“广泛而温和的博傻活动”正是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发现机制的一部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生灵加入到极端的“博傻”活动中去的呢?人类的“非理性”可能只提供了答案的一小部分。尽管我们不能下结论说一个社会的人民对于极端的“博傻”活动的兴趣与这个国家中正规的投资市场的发育反向相关,但有很多迹象却似乎表明,一个社会的投资工具越稀少、金融市场越不完善、金融监管漏洞越多,发生以重新分配财富为目的的恶性博傻活动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自从我们人类进入理性的文明社会以来,不管是在郁金香的狂热中,还是在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里,博傻原理始终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们。和当年的郁金香一样,它在给一部分人带去财富的同时,留给另一部分人的却是甩不掉的噩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