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慧是共通的,老祖宗传下了三十六计,传下了武经七书,虽然讲的是行军打仗之事,但用在如今的股票基金投资上,也是妙处无穷。现录几例,与股友共赏。
以逸待劳
兵法溯源: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兵攻楚。大军陈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王翦却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暗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此时的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此计强调:作战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而不是让敌人调动自己。
案例实践:年过六旬的王老伯,1998年在证券公司开了账户,从那以后,就和股票结了缘。"10年了,当初8万多元的本钱翻了6倍还不止呢。"王老伯自豪地说。问起他炒股的诀窍,他笑了笑说:"股市起起落落,保持平和的心态算是最大的诀窍了。"
王老伯说,刚开始炒股的时候,他也是抱着"输时间不输钱"的观念,每天研究大盘,早中晚定时收看电视台的股评节目。如此全身心地投入,换来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颇受打击的王老伯检讨自己后发现,当手中的股票不涨,而别的股票在涨时,心里自然是又急又恼火,于是立马换股票。而换上了热门股后,这只股票又开始步入调整期。风水轮流转,刚刚抛掉的股票却"牛"起来了。只好继续换股,反复折腾,不仅把自己搞得寝食难安,还迷失了投资的大方向,到头来却两手空空。冷静下来的王老伯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采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之计,以不变应万变,在"静观其变"的过程中,从容布局,投资的收益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点评:数据表明,假设在1991年至2005年的15年间,在任意一年的年初投资A股,持有满1年,按上证指数收益率计算,投资收益为负的概率为47%;持有满3年,投资收益为负的概率为38%;持有满6年,投资收益为负的概率降到10%;而只要持有满9年,投资收益为负的概率就降为零。
有人说,股市中的人大多是聪明人,但聪明人却不一定能赚到钱,倒是一些"傻子"大获其利。这里的"傻"其实是一种心态。与其盯着时起时落的股海寝食难安,还不如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逸待劳。当然,这里的"待"字不应理解为完全消极被动的等待,定期对手中持有的股票作评估是不可少的。
远交近攻
兵法溯源:战国末期,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献计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最终统一中国。
案例实践:同事小吴做了五、六年的股票,他理论技巧一概不精通,在研判股市大势时也不怎么准确。但是,分析起自己手里持有的股票却头头是道,看他的成绩,不管大势如何跌宕起伏,他稳稳当当,小步前行,总有收获。原因就是小吴坚持只做自己熟悉的那几只股票,其余的,再好的机会,别人再赚得"冒油",小吴都按兵不动。他认为,股票和人一样,每种股票都有各自的性格,长期熟悉才能掌握它的股性,对于它未来趋势的预测往往也八、九不离十。
早些年小吴的炒股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急吼吼",经常是看了一些股评就热血沸腾,恨不得调集所有资金全部买进,结果却很不理想。所以,他认为股市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于是决定专心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小吴想起不久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个企业家访谈节目,一位集团公司董事长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去百度搜索相关资料。小吴发现,该集团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旗下的几家上市公司--用时髦的叫法是"××系上市公司",业绩都相当稳健,行业布局互相呼应,合理而又富有想象力。这一切大部分应归功于这位董事长,董事长目前年富力强,且为人低调,没有什么负面新闻。
自此以后,小吴开始专攻"××系"。"除了了解那些基本的数据之外我还研究更深层的东西,如它和大盘的相关性、系内兄弟的联动性,甚至对它顶部、底部区域的形态也能大概地把握。和它相处久了以后自然就能摸准它的脾气,总能比较从容地买进卖出,基本可以保证每次卖出都能增加几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