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均寿命来推算,"四十而立"更符合现代人的标准。如果把四十岁作为人生财富积累高峰的话,对即将步入三十岁的人们来说,成为"准富人"则是通往财富之路的先行指标。
从三十而立,到三十而富,社会给予了三十岁这个年龄众多的含义。这几年正值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迈入三十岁这道年龄坎,对于颇具有时代烙印的这一代人来说,承载有父辈们的踌躇远志,经历过社会经历的巨大变迁,不可讳言的是,高度的竞争压力下,立业、立富的难度也大大抬高,独特的"29岁现象"也由此诞生。
社会学家们发现,在迈入三十岁这道年龄关的时候,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焦虑、急功近利的心理特征。他们觉得到了而立之年,无论是距离"立业"还是"立富"都有着很大的距离,这种心理特征进而影响到了对事业和财富的追求。
事实上,孔子提出"三十而立"之说的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为五十岁左右。以现代人的七十五岁的平均寿命来推算,"四十而立"的说法似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标准。同时,与古代相比,现代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也较长,这也大大推后了"而立"的时间。
如果说把四十岁作为人生阅历与财富积累高峰的话,那么对于即将步入三十岁的人们来说,成为一位"准富人"则是一项先行指标。以城市中较为普遍的高等教育年限来计,22~23周岁步入社会,在7~8年的时间内,度过人生的探索期与发展初期,对于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也大致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积累,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财富上的,都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三十岁之前,人生财富的积累也正逐步形成,复利造就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积累越早,收获越多",三十岁时的"准富人",财富与事业基础越夯实,四十岁时成为真正的"富人"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三十岁人,倘若觉得还未能满足"立业"、"立富"的标准,与其嗟叹,不如用"准富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换一种标准,或许能以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准富人"的四项能力
三十岁,我们距离"富人"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们和"准富人"之间相差多少呢?不能不提的是"准富人"的定义与标准。国际上对于"富人"的通行定义为金融资产为100万美元左右,即便在富裕的发达国家,百万美元的资产也足够享受基本的富足生活,包括私人银行在内的高端理财服务,也大多是把百万美元定做入门级别的门槛。
那么成为一名"准富人"呢?结合国内的情况,"准富人"们的标准更侧重的是一种能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获得并保持中等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较为轻松地驾驭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在各种生活需求中,首当其冲的是置业的需求,依靠自身的财富积累,独立进行一套中等房产购置的首付支出,并能够持续应对房产购买后所产生的连续支出,如房贷的月供。之所以把置业的需求放在首位,一是由于即便在现代的成家立业观念中,拥有一所自有的房产仍然是绝大部分人群的生活首选;二是因为由于住房价格的高企,年轻人,特别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年轻人们,要想独立进行一套中等房产的购置,亦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以上海市目前的情况为例,市区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价格至少为180万元左右,以30%的首付和每平米2000元的装修标准来计算,大约需要一次性支出74万元。除了首付与装修的一次性投入外,保持持续的房贷支付能力,同样也是"准富人"们必须拥有的能力。如为了应对这一房产的房贷,大约每月需要支出8000元的房贷按揭款。这就要求"准富人"们拥有稳定的高收入能力,可以比较轻松地化解这一持续性支出。
其次为可以"代步"的购车需求,毋庸置疑,拥有一部自用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舒适度。"准富人"至少拥有一部15万元以上的中级家用车,将各种费用计算在内的话,大约需要一次性支付17万元左右(部分城市的车辆行驶牌照费不计在内)。和购房一样,养车同样也需要连续性的支出,如油费、停车费、养路费、保险费等,月平均支出大约在2000元~2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