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如出一辙,温州资本的触角悄悄地伸到每一个有丰厚回报的行业,地产、煤炭、棉花、油田、水电站……当野草的根企图进入那些国有企业垄断、政府管制的行业,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2005年年底,风云突变,国家开始对煤炭行业进行整治,对不达标的小煤窑实行关、停、并政策。寒流之中,温州炒煤团的发端地--平阳县水头镇,部分炒煤资金开始回撤。央行平阳支行在一份文件中称,对外投资煤矿的资金流出量逐渐减少,存款增幅出现回升现象。一些撤出晚的温州商人,损失惨重。在一家六个温州人合伙投资的小煤矿里,平均下来,每个人前后至少赔了200万。
更让温州人感到刻骨寒意的,是打压房地产的国八条的出台。温州炒房团的大批房产投资者资金吃紧。在上海、杭州等沿海发达城市里,很多温州人都选择将房子出租给一些中小公司做办公用房以获取利润。随着房价的迅速下跌,租价一再走低,甚至连月供也没法还上,最后大部分人只能全线撤出。
在宏观调控的大形势下,温州人在房地产、煤矿、石油等领域的投资相继遇阻后,在投资决策上开始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服务了。调查显示,有70.7%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更加详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帮助;有41.3%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更为方便的金融机构网点的帮助;有28%的投资者希望获得个性化的理财专家指导等。
温州人也有他们的委屈--需要我们钱的时候,把我们当座上宾,等开始出效益了,就想着把我们赶走了;再说,如果不是房市供求关系和经济增长的缘故,光凭我们温州人,能把房价抬得这么高吗?
究其根本,尽管温州人一直不停地寻找回报丰厚的投资机会,却始终没有按照一条有序的轨道进行正向积累;尽管腰缠万贯,依然不过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因为敢于冒险,他们在早期的开拓中往往获得丰厚的回报,一旦投资环境改变,他们却只能是最终利益的观望者。而且更不幸的是,他们往往不能选择平静地离开,而是在嘹亮的道德号角的讨伐声中,匆匆离场。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和权利。平心而论,没有人有资格对温州人多加谴责。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作为经济民营化力量的标杆抑或旗帜,温州人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或许是近三十年夹缝中生存的历练,大风大雨过后,草根的温州人仍然筋骨不伤--赚不到钱了,大不了就撤。
股冷淡们的股疯狂
削尖脑袋,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对钱有非凡嗅觉,这当然是温州人的脾性。然而,对股市这个看似最有诱惑力的市场,温州人却一直敬而远之。人称--股冷淡。
温州人的股冷淡,让同样以精明、爱算计钱的上海人很不懂,早年曾把这当作一项重大新闻。很简单,对于那些搞不懂、摸不着的虚玩意,温州人害怕,即使有人玩股票,也偷偷摸摸的--那会被看不起,证明没本事融到资金、不务正业。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06年开始,沉寂多年之久的中国股市蓄势发力,从上证指数1000多点一路猛涨,到今年8月中旬到达5000多点的高位。
在利润翻倍的强大诱惑下,家底丰厚的温州人也按捺不住了,他们暂缓在外投资的其它打算,陆续清理手中能够变现的筹码,将套现来的资金划回温州的账户。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近几个月以来,仅从上海、北京楼市撤回来的温州民资就有三四百亿元。
基金的销售在温州率先火爆。2006年下半年起,开户数猛增。在申银万国温州的营业所,公司会议室被临时改成首开户1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室。为了开户不排队,很多温州人干脆集合亲戚朋友的资金,凑足100万元以上抱团开户。仅今年年初20多天,该营业部基金销售额高达2.5亿,而去年全年基金销售额不过3亿。若你打算投资的是股票,100万元还享受不到大户的待遇--在温州,一口气投个五六百万是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一千万元以上也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