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居民理财投资意识快速觉醒。得益于此,我国商业银行业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金额连续两年增长幅度达到或超过100%。市场预期,2008年将会继续保持这一增速。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种类也迅速丰富,投资标的(或挂钩对象、基础资产)覆盖本币和外币,以及股票、商品、信用、利率和汇率等,结构也自然逐步从简单到略微复杂。
理财产品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与储蓄相比,它为居民提供了带来更高收益的可能。自然,风险和收益总是对称的。对2007年理财产品进行简单地年终盘点后显示,一些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不仅低于储蓄的收益率,甚至出现了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情况。然而,习惯了储蓄、习惯了从简单的储蓄逻辑中理解银行(“钱只要给了银行,收益就总是会有保证的”)的老百姓,一下子变得难以接受,一些媒体也因此将其渲染为“信任危机”乃至“黑幕”。
除了理财产品发售机构在产品设计和风险充分揭示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这也恰恰反映了我国的理财文化还不够成熟。在一个理财文化成熟的社会中,一个人在为获取更高收益而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的那一刻,就已做好了承担更高风险的准备,即一旦出现不测,收益率可能连储蓄都不如,甚至出现损失名义本金的可能性。
其实,与发达金融市场国家许多只有专业金融工程师才能理解其风险点的理财产品相比,我国当前的理财产品还相当初级。笔者在分析了近两年我国理财产品在收益率上的表现后发现,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与收益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在投资标的上,不仅分别相对集中,而且从宏观经济层面具备相当明显的可识别特征。这意味着,如果投资主体留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据此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零收益或负收益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美国次贷危机恶化,是2007年最重大的国际金融宏观事件。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步抽丝剥茧,国际资本市场呈不断下跌趋势,波及范围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寄希望于海外股票市场上升以获利的投资自然无法兑现。
实际上,从经济周期上分析,也可以大致推测出投资此类理财产品的高风险。因为如果从1992年经济复苏算起,美国经济到2006年已经历了15年的持续增长,为其史上最长的增长时期,而其此前一般的增长时期仅为6年左右,最长的一次是15年。由此可做出一个大致推断:2007年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概率很大,而在年初就已出现次贷危机端倪的情况下概率更大;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必然会波及其他市场。
令人痛心的是,整个国内市场显然都忽视了对这种宏观趋势信息的读取。去年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国内基金、银行扎堆发售的QDII理财产品,竟然均无一例外地热销,自然目前该批理财产品收益均不够理想。
国内经济增长强劲带来以国内顺周期标的为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如以国内股票市场(主要是打新股)和违约事件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普遍收益率较高。这种结果也主要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联。因为在整个2007年,中国经济和企业利润增长都极其强劲,加上国内市场起初对国际市场波动的不敏感,就共同为中国资本市场2007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基础。同样,这种背景也使得信用违约风险近乎于零,特别是此类理财产品在实际上主要挂钩于银行违约事件时,就更是如此。而与之相比,以逆周期的利率为标的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则总体表现欠佳。
上述分析显示,与单纯的技术性收益——成本计算相比,在进行理财产品设计和投资之前就对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清楚的研判显然更为重要。否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笔者认为,随着今年我国经济步入减速阶段,以股票、违约事件等顺周期对象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会明显下滑,而以固定收益、利率等逆周期对象为标的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则可望有所提升。在人民币汇率弹性可能进一步增强、美国次贷危机见底尚需时日的背景下,投资以海外金融产品为标的的理财产品应继续保持审慎。在美国次贷危机“晕轮效应”的波及下,即使投资以海外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产品为标的的理财产品,也应相当谨慎。考虑到此前已经历相当大幅度的上涨,不少商品价格水平已脱离基本面独立运行、且已逐步显示出难逃其他金融市场波及的特征,对于以商品为标的的理财产品,虽然当前发售极为火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应当主动规避。
总之,理财市场出现的种种现象提醒我们,各方还应对今年理财产品的最终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解读,而不能简单将其作为未来理财产品设计和投资的导向。因为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未来同样的理财产品也完全存在收益率相对换位的可能性。
来源: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