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赵豫军
在我国,所谓民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在中国的民俗语中,以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我国中秋节为例,该节日又称"仲秋节"或"团圆节",时间在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据史料记载,顾炎武《日知录》中讲:"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古代人民不仅认识牵牛星、织女星,想像出美妙的故事,而且还认识和描绘月亮,以观月、赏月为主要活动的中秋节,就是由对月亮的崇拜和遐思,而成为传统节日的。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事物原始》解释中秋说:"八月十五为中秋,何也?欧阳詹《玩月》序云,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诸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言此日暮途穷三秋之中也,又谓之月夕。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都照例赏月。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其来历在民间传说众多。中秋向亲友馈赠月饼,成为必须履行的人情,也是中秋节前人际间主要的交往形式。奇怪的是象粽子、年糕、元宵一类的节日食品,平日也可以吃。唯独月饼,不是中秋节前后是不吃的,是最具特殊意义的节日食品。
2001年的"中秋节"恰与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庆节"是同一天。在新世纪第一个中秋节到来之际,中国人民银行为此特发行一枚中国民俗系列(中秋节)纪念银币--《花好月圆》,其含纯银1盎司,形状为圆形,直径40毫米,面额10元,成色99.9%,发行量40000枚。该纪念银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由上海造币厂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
《花好月圆》银币正面图案在浮雕雕刻时将广寒宫的建筑精雕细刻在微凸的球面上,轻盈飘渺的云纹缠绕其间,经过对图案的表面处理再加工和再创作,对广寒宫建筑的屋檐、门窗、栏杆、台阶等赋予或亮、或暗、或白、或灰等不同的色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广寒宫的结构、材质、立体感、纵深感、给人以晶莹剔透、精妙绝伦的感觉;而对球面作喷砂处理,云纹稍稍作亮,在平底镜面的衬托下与广寒宫融为一体,整个画面就是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的中秋胜景。背面"花好月圆"画面中的三朵花(牡丹、月季和菊花),雕刻的高度并不很高,但立体感很强,花瓣自然生动,花叶错落有致,整个花卉栩栩如生。在对花卉的表面处理上,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渐变过渡的处理方法,仿佛中国画中晕染的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花瓣的立体感,使整朵花活了起来;菊花的花瓣则采用了喷砂后用镜面勾轮廓的处理方法,犹如中国画中白描的手法,使花朵轮廓清晰、形象准确;而月季花瓣经喷砂后再微微作亮,很好地将层层叠叠包裹着的花瓣还原出来;所有的花叶都采用喷砂后再用镜面线将轮廓和叶筋勾勒出来,作到了绿叶护红花的效果,又给人以精致的感觉。三朵花作到了既有区别又统一,浑然一体。在月亮的构思上,用弯月渐变成圆月以表达团圆的意境,圆月的制作工艺上采用了具有防伪功能的隐形雕刻造币新技术,从不同角度观察可看"卧兔"和"奔兔"两个图案,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