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黄金 |
发布日期:2003-12-19 9:20: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黄金冶炼,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被人们所掌握。据考古发现,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发现镶嵌有贴金箔装饰的漆器,颇为富丽;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出土有金泡和桥形金片;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夔龙纹的金叶装饰品。这些是中国目前黄金发现的最早记录。之后又发现模仿天然海贝形状的包金贝、贴金贝和纯金贝,似有代表财富的含义。
黄金在被发现和冶炼之后,最初是以装饰品的形式存在的。真正用于贮藏和支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唯一使用黄金货币的国家。充裕的黄金资源、富庶的国家财力使得楚国首先将黄金制成货币,应用于皇室收支和商业贸易。
春秋中期是楚国的鼎盛时期,春秋五霸之一楚成王在其在位的46年中,励精图治、改革内政、问鼎中原,使楚国成为“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的南方大国。随着疆域的扩展,国内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商人成为商品流通的实施者。《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在前597年的楚晋必地战役时)“荆尸而举,商、农、贾不败其业”。孔颖达《疏》曰:“行曰商、坐曰贾,虽同是贩卖,而行坐异业”。国都郢城也因而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并按周制确立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将市场集中安排在皇宫后面,同时设立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员“市令”。
商品的发展,导致商品的媒介--货币的产生。近年来,楚国黄金货币-爰金等的大量发现,说明贵金属黄金已经从单纯的保值过渡到支付流通,并被普遍应用。
爰金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黄金货币,成色为93%_99%。形状有版、饼等,铸造方法原始,是将黄金做成版或饼状,再用印戳打上文字。使用时需切割成小块,称量。目前发现有郢爰、陈爰、口爰、口、口爰、口等不同铭文。前者是地名,后者“爰”是重量单位,表示黄金的重量。“郢”是楚国的都城,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江陵。
《战国策》《史记》等记载楚文王元年(前689年)建都郢。昭王十二年(前504年)为避入侵的吴国军队,迁都若,即湖北宜城,后又迁回郢。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为秦军所迫,迁都陈城,即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迁都钜阳,即安徽太和。郢爰是楚国建都于郢时所铸的,是目前发现最多的一种。在河南、浙江、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都有出土。其中最大一块是江苏盱眙出土的,长12、2CM,宽8CM,重量610克,上有54个印戳。“陈”原是陈国的都城,前534年被楚国灭亡,后在前527年复国,前478年又被楚国吞并。陈爰是前278年,楚国迁都陈时所铸。陈爰的出土量仅次于郢爰,陕西咸阳、安徽寿县等地都有出土,最大一块有17个印戳。“口”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山东的南部,前256年被楚国灭,“口爰”是楚国占领后铸造的。“口”即蔡。蔡是西周分封的诸候。周武王的弟弟因参与武庚叛乱而被放逐,改封其子蔡仲,建都上蔡,前447年被楚国所灭。“口”金钣发现很少,河南扶沟金银窖藏中曾有出土。“口”是楚国小城历阳,在现在的安徽和县。“口爰”金钣在河南扶沟金银窖藏中出土一块。
爰金中还有一种圆形戳记的,文字是“口”,释为“卢金”,卢是楚国的城邑。安徽寿县金银窖藏曾出土一块印数有21个印戳的,最重的一块有266、65克。
爰金是楚国经济发达的产物,是楚国商业繁荣的象征,它孕育在春秋中期,产生于春秋晚期,直到西汉中期才逐渐消亡,存世约四百年,是中国货币史上极具影响的黄金货币。
海贝在商周时期已成为货币,中国金属货币的最初形式就是模仿海贝的青铜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陆续发现有包金贝、鎏金贝等,1984年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中山墓出土了4件纯金贝,形制摹仿海贝,币正面有一道齿纹,背部扁平,首端有一小孔,长1、1CM,成色为92%。另外在河北灵寿其他战国墓里也金贝发现。无独有偶,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1号墓中出土了数枚银贝,其形状尺寸均仿造天然海贝。
值得注意的是,金银贝尽管有货贝的造型,但并不履行货币的职能,通常只是作为装饰、贮藏、赏赐之用。
西汉的黄金货币是以圆形为基本形状的。有金饼、麟趾金和马蹄金。金饼出现的年代稍早于后二者,因为在战国墓葬中就有发现。战国时期的金饼呈圆饼状,正面经过锤击,中间内凹,边缘突起。在安徽阜南、河北燕下都、满城贾庄、陕西临潼、北京怀柔等地都有发现。1961年山西太原东太宝汉墓出土金饼5枚,是原装在同墓出土的一件铜制量器中,五枚大小依次,重量在210—250克之间,除一枚无文字外,其余背面均刻有不规则文字,可辨的有“令、王、朱、吉、二”等字。1981年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西汉金饼10枚,形状为饼型,底面微凹,表面隆起。大小重量不一,自248—379克不等。其中四枚正面刻划阴文直行正书文字“斤八两”、“一斤二两九铢”、“一斤八两四铢”、“一斤八两四”等。还有两枚刻有“一二三”即“一斤二两三铢”。这些表示重量的数字与史载和考古发现的黄金一斤等于250克的结论是相符的。汉代金饼也陆续在湖南长沙、衡阳,江苏铜山、河北满城汉墓和窖藏中发现。
在河南扶沟古城村和江苏盱眙南窑庄的金银窖藏里还出土了西汉的马蹄金11枚、麟趾金7枚。《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二年(前95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龙首,货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袅蹄。以协瑞焉”。因此,后人认为麟趾金、马蹄金是西汉太始二年以后出现的新式金币。麟趾金,形状为正面圆形,背面中空,底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重量不一,大者288克,小者240克。有的上面钤有“上”字圆戳,或刻有表示重量的直行文字和表示重量的数码符号。马蹄金,正面内凹,呈椭圆形背部周壁向上收敛,底大口小,形似马蹄,重量在265—462克之间。另外在辽宁新金、陕西咸阳、西安、安徽寿县等地也出土过,说明麟趾金马蹄金在汉代曾普遍使用。
转自〈中国金币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