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File/2004-4/20044923523881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4-4/2004492353242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4-4/200449235321663.jpg[/upload]
以上画面是连环画《丁丁历险记》的丁丁形象
张充仁,祖籍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1907年9月15日生于徐家汇。自幼酷爱绘画。1921年进入土山湾印书馆,从事制版、摄影,并开始学习油画。1928年任《图画时报》编辑。1931年远涉重洋,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攻读油画及雕塑,成绩优异,屡获嘉奖。期间,结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共同编绘《蓝莲花》,由此轰动欧洲。毕业后,游历欧洲各国。1935年11月归国,翌年,在上海创办"充仁画室",从事教学与创作。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为诸多社会名流塑像,于是声名大振。
新中国成立后,张充仁先后任职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交通大学和油画雕塑院。他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讴歌新中国、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和严谨执著的品格受到人们的尊重,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
20世纪80年代,张充仁应邀访问比利时、法国、荷兰和瑞士,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在巴黎期间,他为挚友埃尔热及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塑像,特别是在爱丽舍宫为密特朗总统塑像而扬名法国。
90年代,张充仁应约回国塑制聂耳像《起来》,又为邓小平塑像,深受世人瞩目。
1998年10月,张充仁病逝于巴黎。
在国内,知道系列连环画《丁丁历险记》的人多,而知道张充仁是谁的人少。但在欧洲,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法语国家中,知道张充仁这个名字的大约有10亿人。正是他,帮助《丁丁历险记》的作者、比利时人埃杰尔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从而诞生了《丁丁历险记》中的中国专集《蓝莲花》。
初相识 莫逆交
时间要追溯到1932年。当时比利时连环画先驱埃尔杰的《丁丁历险记》已出版23册,被译成50多种语言。于是,埃尔杰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丁丁”已去过苏联、非洲和南美洲,但还没有去中国历险。这与埃尔杰对中国一无所知有关。1934年,经指导中国学生的戈赛神父推荐,埃尔杰认识了27岁的张充仁。
张充仁1907年出生于上海。他是三代单传,4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自幼喜欢绘画,中学时,他的人像画被选挂在教堂里。这期间,他以教对方中文为条件,跟一位教士学法语。1931年,他利用“庚子赔款”出国留学,考入了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1934年,比利时Tournai的Casterman出版社成为《丁丁历险记》的出版商.遇见中国学生张仲仁,促成埃尔热创作生涯的关键转折.与埃尔杰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埃尔杰把张充仁接到家里,一连几个星期听他讲述中国:从历史、哲学到文学、艺术……张充仁还教会了他中国水彩画。埃尔杰说,在这之前,他和几乎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很不了解现实的中国,似乎中国人依然拖着长辫子,吃燕窝,生了女孩儿扔进河里……在张充仁的启发下,埃尔杰抹去了“眼前的迷雾”。在《蓝莲花》里,“张”是“丁丁”的好朋友,他是个谦虚而勇敢的中国人,体现了中国人民国难当头时的尊严。画面上所有中国字,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等均出自张充仁的手笔。这使《蓝莲花》成了当时揭发日军侵华罪行、争取国际声援的武器。1939年,因埃尔热创作的《蓝莲花》产生的深远意义,《丁丁》的创作者受到宋美龄的邀请.但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使之不能成行.
一别四十载
张充仁本来是学油画的,后改学雕塑,并成了雕塑系出类拔萃的学生。他1934年毕业时获得了多项荣誉:人物雕塑第一名,雕塑构图第一名,布鲁塞尔市政府金质奖章,尤其是他获得了比利时国王阿尔贝奖学金,因此在皇家学院享有一间个人创作室。但是,校方不久对他说,阿尔贝奖学金只能授予本国籍的年轻艺术家,要他设法补救,暗示他加入比利时国籍。张充仁拒绝了。他说:“我是来寻求艺术的,不是来追求金钱的。我是中国人,现在国家有难,我要马上回去。这份奖学金可让给第二名。”1935年,他周游英、法、德、奥诸国后回到上海。回国之后,他结婚成家,成了4个孩子的父亲。他在上海创建了一所绘画及雕塑艺术学校,在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这竟成了他“散布西方资本主义毒素”的罪证。他顶着“反动权威”的帽子住过牛棚,干过农活,在工厂捡过铁钉……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他的名誉才得到恢复,重新回到上海美术学院的领导岗位。
自从布鲁塞尔车站一别,一连几十年,埃尔杰一直在寻找张充仁的下落。为表达思念之情,他又创作了一集以中国为背景的连环画《丁丁在西藏》,让“丁丁”在西藏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好友“张”。在实际生活中,埃尔杰走访过布鲁塞尔所有的中餐馆,询问过他认识的所有中国人。1974年,他终于从一家中餐馆主人那里得知了张充仁的地址。后来,在几位外交官和包括韩素音女士在内的许多著名人士的协助下,埃尔杰让“丁丁”在西藏山洞里找到了“张”的梦变成了现实。
度尽劫波兄弟在
1981年,两位好友终于重逢。埃尔杰把张充仁接回比利时的那天,云集机场的记者和当事人一样激动,简直像过节一样。当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友满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全场人都动了情,欧洲的许多电视观众也分享了他们重逢的快乐。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亲自设宴款待张充仁,王后亲自到寓所探望他。印刷厂日夜不停地再版加印《蓝莲花》。有的欧洲人还从老远赶到比利时,只是为了亲眼看看真的“张”。直到这时,张充仁才第一次知道,由于《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为闻名欧洲的中国人了。
友谊长存
1983年,埃尔杰与世长辞。次年,张充仁应法国文化部邀请来法国讲学,并潜心于雕塑创作。1994年,他应法国华商陈氏兄弟公司之邀,创作了邓小平的半身雕像。1987年夏,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发生火灾,张充仁在巴黎华侨俱乐部挥笔义卖,将所得捐给灾区人民。据旅居法国的陈湃先生说,在去年年底的一次
宴会上,精神矍铄的张老先生还高兴地告诉大家,他准备回上海定居,大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没想到,在愿望即将实现之时,今年10月8日,他却谢世于异国他乡。
张充仁先生静静地走了,但他和埃尔杰的传奇故事却成为人间美谈,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丁丁历险记》将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