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于公元907年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是十国中最晚(937年)建国的后蜀、南唐、北汉三国之一,存在了38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立,国号大齐,年号升元,939年改国号为唐,占据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省东部,亡于北宋。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与唐开元有明显的差别。据学者介绍,南唐开元钱文为徐铉所书,《五代史·南唐世家》介绍:南唐大臣“韩熙载又铸铁钱,以一当二,煜(李后主)嗣立,乾德二年(964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另有史料介绍:“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开元通宝,文亦如之。”这里韩熙载请铸的铁钱,今人从未见过,只见铜钱,而且是篆、隶两体钱文的对钱,南唐首创中国实行对钱的开端,其盛行于宋代。 关于南唐开元的铸造年代,有的说铸造于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王景(942年至961年)时期;有的说铸行于建隆四年,南唐后主李煜(961年至975年)的时代,因为韩熙载在李煜时为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比在李王景时的地位高,请铸开元钱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古籍上说得很明白,“韩熙载又铸铁钱”、“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而且百姓、商人拒用铁钱,“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镜”。这明确地指出,南唐铜质开元钱是立国初期铸造的。 南唐开元的特征,《言钱别录》中指出:“南唐开元,文字必小,轮廓特阔”。 苏晔先生在《古钱探趣》一书中介绍:“徐铉的小篆学李阳冰,字的结构圆劲,粗熟奇绝。据说现存陕西的秦峄山刻石就是徐铉的摹本,后世的玉箸篆、铁线篆都取法于此。”篆书开元的“宝”字很有特点,“宀”下左“王”右“缶”,四字纤细齐整,方中见圆。隶书“开元”出自谁手尚无定论。 篆、隶两体钱都有白铜钱,白铜篆书大型开元,直径25.2毫米;小型者24.5毫米;青铜篆书大型开元,直径26.6毫米,重4.4克,小型者24.6毫米,重3.7克;白铜隶书目前只发现大型一种,直径25.3毫米,重3.9克;青铜隶书大型者,直径25.7毫米,重3.7克,小型者直径23.3毫米,重2.5克。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比较昌盛的一个小国,它所铸造的钱币,虽与唐朝开元同名,但不是同一个系列。
《中国商报》梁学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