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常灌水
来源:金币投资网
经常有人把全国人口或者高收入人群一类的数据和某些金银币的发行数量做比较。比较是不错的比较,想法也是很美妙的,可惜他老人家知道79年至今已经发行了多少枚金银币吗?
根据本人不完全统计:自中国现代金银币开始发行以来,已经铸造销售了3000万枚以上,而且仍在以每年200-300万枚的速度增加。
截至2001年(包括2002年版熊猫金银币):金币总量在250万枚以上;银币1050万枚左右;铂币10万左右;双色币约3.5万枚。还有各年份大多不限发行量的熊猫金币170多个规格,平级发行量至少在5W枚以上/规格。
根据某些媒体公布的消息,高收入群体占城镇人口的10%左右,而城镇人口占全体人口比例的30%多,就是说假设国内人口总量在15亿,所谓的高收入人群不过5000万左右。还有的媒体资料显示,国内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在人口总量的2%以下,约2000-3000万人。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其实JYB早已超生情况严重,按此现状发展下去,很快将达到(所谓的高收入者)人手一份的地步。当然,简单的数据对比不是为了加深悲观的思考。反过来考虑,一定数量的高收入群体也给JYB的消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JYB发行量巨大的事实已经存在,回避解决不了问题。
如何把压力变成动力,努力开拓消费市场,把部分高收入群体(甚至普通百姓)转变成JYB的消费群体才是BZ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对外拼命维护JYB所谓的贵族形象,对内和几乎千疮百孔、白骨累累的二级市场的币商、散户博弈,获取可怜的、近乎残羹冷灸的微薄利润。
JYB是非消耗性的特殊商品,BZ的运作方式当然不应简单模仿普通流通企业的运作方式,分清主次要关系是重要的。
狭义的市场(京沪市场)是收藏品交换市场,本就不该成为消化新品的(主要)渠道,让交换市场来完成产品分散、消化,很容易造成了下游渠道的(阶段性)拥塞,而且产品生产量(保有量)在不断增加也无法通过市场的自然发展来平衡。但这恰恰是现状。
记得以前参与讨论过JYB的故乡与归宿,JYB不会永远在市场传来传去,终究要回家的。
如果可以把JYB的生产、销售、二级市场交换......比作一条河流,河流的终点?只有大海才是河流最终的归宿。
源头一定要泄下,河流奔腾不休,泥沙随之累积。只是加固堤坝,不能有效疏通,只会越来越增加管理难度,最后形成一条黄河一样的地上河。
河流、水源都是资源,会有很多人想要开发利用。水利发电、灌溉农田都是好主意,于是到处截流浇灌,到处截流修建小水电,可是截下了流水却不能有效利用,全是因为浇灌的是自己的农田,电厂是自己的小电站,却不知自己没有太多的地方来容纳过多的水。
截来的流转身翻给二级市场,而二级市场也是有限的地块,这样只会造成拥塞甚至泛滥。
开源节流,搞好市场并不矛盾。要开什么样的源,要节什么样的流才是需要思考的。
需要开通的是水流奔向大海的路源,需要节制的是胡乱截取资源的截流。
假设从源头到大海的渠道十分通畅,假设有愿意从汲取海水来发电的私人小电厂、假设末端有需要灌溉农田的农夫,为什么要干涉人家?反而应该给人家创造优惠条件,毕竟所有人都需要电力、农田也是需要灌溉的的。
给JYB创造让它们归去的家,在3000万高收入群体和广大百姓的家里给它们创造一些小家。
用针对需要的宣传吸引他们,用普及品种的绝对低价和高端品种的高贵来诱惑他们,用文化、用实实在在的保值增值效果来留住他们,让他们来保护JYB的小家。
财富神话会很快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市场运作会给宣传带来助力,适度鼓励或者默认市场运作(当然市场运作不代表可以容忍经常性的暴涨暴跌,要求的事相对稳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运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JYB ,让更多的人珍藏JYB。
上游的源头(BZ)开始,中间的支流(TY、币商、投资者)加入,层层都有费用,都需要利润,最后都需要终端消费者来买单,所以最后的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上帝。
尽最大努力满足上帝的要求,努力争取上帝的加入。激活消费市场,逐步放弃在二级市场大批量放货,让二级市场成为真正意义的、活跃的交换市场。货源投放公开,让规模投资群体不再迷惑,不干扰他们到末端汲水灌溉自己的田地。
要给币商和投资者留下空间,活跃的市场交换不光给他们带来了利润,也给消费者和收藏者的物品调剂提供了平台,让所有JYB不致巨幅亏损变现,对JYB整体形象绝对有益无害。
有针对的、对特定群体的特定需要进行宣传,加上一定的营销技巧,再以铁的原则和政策作为保障,持续与稳定并不难实现,但这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
奥运将至,祝JYB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