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间收藏的升温,各地报刊有关发现珍贵文物的报道日益增多。这些发现,大多数令人高兴,但也有少数的所谓“发现”,却令人感到迷惑甚至有被愚弄的感觉,不得不令人质疑。我最近就读到几例这样的“发现”。
某报报道,“发现两枚三国时期通用的正元钱币,钱币图像、字迹清晰,至今已有1750年。”但是细辨所附的钱币照片,却发现它们只是一些普通的金代“正隆元宝”。原来藏币者将这些钱文本应旋读的钱币,都直读为“正元”,而且毫不吝啬地舍去了另外两个字,使两枚金代钱币大踏步地前进了900年,变成了三国正元钱币。于是,一个足以改写中国货币史、文字史的“重大发现”,荣幸地落在一个不知“正隆元宝”为何物的藏币者身上,真够惊世骇俗的。
还有更离奇的。有报道称“某地发现一枚青铜秤砣,上有铭文‘大德八年’”。显而易见,这是发现了一枚元代大德年间的青铜权。但是接下来的文字,却令人啼笑皆非。其曰:“‘大德’就是‘大明宣德’的简称,这显然是枚明代初期的秤砣,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明代衡器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思维定式真够奇特的,但我觉得纳闷儿,作者是凭什么认定“大德”是“大明宣德”而不是“大明正德”呢?他又为何不将它认定为“大唐武德”呢?我想,大概是他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年号吧!
还有一篇发现珍贵古币的报道,说是“某地某工地挖出500多公斤古币,出土的古币包括唐代开元通宝、宋代元丰通宝、天圣通宝,以及明清大量钱币。”出土这么多古币,确实值得报道,但是接下来说“其中一枚最为珍贵,是日本铸造的宽永通宝,其无论从式样、形制和文字上看,都与普通中国古钱毫无区别。”这我就不明白了,目前钱币市场上可以论斤出售的普通宽永通宝,为什么到这里就变成了“最为珍贵”的?是因为它来自日本吗?难道古币的珍稀程度也讲究“远道的和尚会念经”?
发现是件极讲科学、知识性极强,也是极严肃的事情,如果连基本常识都还不具备,还是悠着点“发现”为好。万一耐不住寂寞,想过把“发现”瘾,最好是搁在家里自个儿偷着乐,千万别捅到报刊上去,省得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