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后,淄博十八中初一学生陈琪在上历史课时,发现了新发的历史课本上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钱币的介绍出现了三处错误。她回家后和喜欢收藏的父亲将课本和实物进行对照,确认她的发现无误。
陈琪发现出错的课本是由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这本教材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受父亲影响对收藏有浓厚兴趣的小陈琪仔细查看了教材上的插图,越看越觉得这几幅插图有错误。根据她对家中收藏的实物的记忆,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
教材还能出错吗?陈琪抱着怀疑的态度回家请教喜欢收藏的爸爸,出生于齐国故地的小陈琪从小受到爸爸的耳濡目染,对历史和收藏特别感兴趣。12岁的女儿竟敢“挑战”教科书,爸爸非常欣赏女儿的认真劲儿。他拿出自己珍藏的古代刀币和古钱辞典,和女儿一起与教材进行对比。经过对比,他们最后确认,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也张冠李戴了。
记者设法与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取得了联系,这位编辑解释说,当时编这本教材时,是直接引用了专业出版社核定的资料。由于编辑本身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是很深,没有注意到被引用资料上的错误。责任编辑说,在发行面广、影响大的教材中出现错误,他们感到很抱歉。他们出版社将马上发一个订正的单页送到同学们手中。
对于中学历史教材出错的现象,记者在济南随机采访了几个家长和学生,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想到,教材还会出错。”省新闻出版局相关人士介绍说,图书出版一般要求出错率不能超过万分之一。特别是对于教材的出版,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过去教材出错的现象很少见。很多出版社也都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广大师生给教材挑错。不论何种原因,教材出错必然会影响到我省数百万孩子的教育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因此必须及时纠正。
胶东在线